2013年12月24日 星期二

多走些路就能降低心臟病與中風的風險

shutterstock_81279994

想要有效預防第二型糖尿病還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嗎?新研究發現預防的方法非常的簡單 --- 「多走路就好」。

研究分析了 40 國 9,300 位以上糖尿病前期成年人的資料。一般來說,糖尿病前期的人在心臟病或是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會有所增加。

所有參與研究的人們均參加增加他們活動量、減少體重並從飲食中減少脂肪的攝取。每天都會記錄參家者們走路的步數,直到 12 個月的研究期結束為止。

結果發現計畫前與 12 個月後,走路步數有所變化的人會影響他們心臟疾病的風險。此研究發表於 2103/12/19 的刺胳針(Lancet)62061-9/fulltext) 期刊。

與研究最初的走路步數相比,在計畫最後的時候,平均一天每多兩千步,參與者接下來幾年心臟病的風險就會下降 10%。如果在研究期間就達到每平均一天每多兩千步,就能再多降低心臟病風險 8%。

舉個例子吧!如果路人甲在研究一開始的時候,一天走約 4 千步,而在研究進行一年結束時,依然沒有長進;而另外一位路人乙呢,一開始每日平均步數是 6 千步,然後在研究期間持續到最後增加到 8 千步,那麼路人乙的心臟病罹患風險會比路人甲要低 18%。

世界上約有百分之 8 的成年人(約 3 億 4 千 4 百萬人 )為糖尿病前期,在 2030 年將可能攀升到 8.4%(約 4 億 7 千 2 百萬人)。

 

寫在後面

通常我們一遇到一些健康上的問題總會急著找「吃什麼」能解決,但其實我們有更經濟實惠而且確實有效的選擇 -- 「多動一點。」如果平常就不太走動,那麼一下子要挑戰一天一萬步可是個艱鉅的目標,但每天多走個 2,000 步就容易多了,以悠閒的步調去走,約 30 分鐘就能達成,你可以聽個輕鬆的音樂,然後開啟運動 App 把這次的運動記錄下來。相信你會越來越喜歡運動這件事情的。

另外,要注意一點,寒流來的時候記得做好保暖的動作,免得還沒改善身體健康就先生病了。

 

關於本文

2013年12月13日 星期五

健康穿戴裝置幫你達成減重計畫

clip-test
圖片來源:Withings Pulse

你還在尋覓合適的減重方法嗎?

打從智慧型手機裡面開始出現一些運動與健康有關的 Apps 之後,慢慢地有穿戴式的裝置配合這些 Apps 問世,像是 BodyMedia Fit、FitBit Flex、Jawbone Up 或是 Nike+ Fuelband 等都是這類的應用裝置。它們能記錄你一整天的活動與睡眠,以簡單易懂的方式讓我們知道動了多少、睡得好不好。

先前就有研究發現越是追蹤自己活動的人越能減重成功。而這類穿戴裝置就是個很方便的助手,監控運動、計算卡路里、評估睡眠,並把整個過程通通記錄下來。當然使用上會有一些注意的事情,底下就讓我們一一道來:

 

1. 記錄你所有的活動

如果你正打算要進行減重,不用一開始就卯起來運動,只要知道每天自己走了多少步或是花了多少時間活動就已足夠了。這種時候簡單就好,「多動一點」就很好啦。

當你覺得應該再多動一點的時候,只要對照裝置先前的紀錄,再設定新目標即可。比如說你本來的目標是每天走 10,000 步,當你連續達成一陣子之後,就可以設定為每天 12,000 步,這樣的活動量是相當理想的運動與瘦身目標。如果你是一個上班族,然後平常也不太運動,移動的方式多是大眾運輸的話,那麼一天走路的步數大概在 4,000 ~ 7,000 步之間,如果真的能每天走 12,000 步的話,想變胖也不容易。

利用你的隨身設備,就能知道每天自己有多接近所設定的目標,或沒達到它。記住別一開始就把目標定得太誇張,短期小幅度增加的目標不僅容易達成,也能讓我們比較容易從中獲得成就感。而這能激勵我們更加專注在目標上。

還有也要記得設定通知,如果一段時間沒動,系統會自動通知你,提醒你該動一動了。不過不是每一種設備都有這種提醒功能,這時候你可以借助智慧型手機的輔助你。Android 跟 iOS 上都有 Runkeeper 這個記錄各種運動的 App,它能讓你的手機搖身變成記錄活動的裝置,而這個 App 本身就有提醒功能,不用設定,一段時間沒運動它就會提醒你是不是該運動一下了。

大部分的裝置都有相對應的 App,裡面除了以簡單易懂的圖型呈現外,也有歷史資料可以查詢。這會讓你對自己的進展更有 Fu 呢。

不過呢,有些裝置在追蹤某些運動時會不太準,像是重量訓練或騎腳踏車。所以你可能得用別的方式來記錄這類的運動,而大部分的健身裝置都允許你從對應的 App 裡自己手動輸入資料,如運動的類型、做了多久,以及強度等等。

 

2.無論何時都要紀錄

我們無時無刻都在燃燒卡路里,就算沒在運動,光是活著也是要能量的呀。像是折衣服、打掃家裡、隨意散步、整理庭院還有其他任何不是運動的活動也都是要耗能的。隨時帶著健康裝置,把這些通通記錄下來。

雖說平日的活動本身就會消耗能量,卻不能忽略規律運動的重要性,為自己安排每週至少三次的運動吧!

 

3. 加上飲食記錄會更好

大部分的裝置不是本身附有記錄飲食的功能,就是能與其他的 App 連結。藉由這樣的連結,你就能知道你攝取了多少卡路里,然後身體活動燃燒了多少,兩相比較之後就能明白自己一天的能量平衡狀況。

飲食記錄確實得讓你花不少時間輸入相當量的資料。但當它結合你的活動資訊後,對於減重計畫的執行會變得相當有用。

一般來說,在你吃東西的那時就記錄是最佳時刻。找到食物清單裡面食物的熱量,然後記錄到裝置裡。對大多數的我們來說,平常吃的食物都有一定的規律或是類型,當你記錄的幾週後,你會很容易從過去的飲食複製到新吃的一餐,最多是調整一下份量就可以完成記錄了。

 

4.追蹤睡眠

當你的睡眠時間與品質都很充足與良好,那麼你就比較不會有吃過量的情形發生,並且比較容易遵循訂定的運動與飲食計畫。反之,睡不好跟體重的增加是有關係的。

要一夜好眠最好的方法就是養成規律的睡覺時間、避免干擾,然後一晚睡 7 到 8 個小時。

睡眠追蹤裝置會顯示你實際的睡眠時間。有時候你覺得你應該睡了 7 個小時,但實際上你可能睡 6 個小時。

有些穿戴裝置還能告訴你睡得好不好,像是用了多少時間入睡,整個睡眠期間醒過來幾次等都是可以被偵測的情報,而你就能從這些資訊來想辦法改善自己的睡眠品質與週期。

 

5.與社群互動

許多種健康裝置都能與各自的線上社群連結,也能把訊息分享到 Facebook 或是 Twitter 上。當你將目標或是每天的運動成果分享到社群上時,你就會對自己的計畫變得更有責任感(這關乎面子呀!)。

在減重的治療計畫裡面,有一種就是團體的支持,如今藉由社群網路的支持,也能同樣的幫助我們維持減重計畫。雖然這些裝置只是小小的工具,但它卻能連結人們,彼此加油鼓勵。

 

這些設備要使用它才能發揮最佳效果

隨時把這類小設備帶在身上,然後經常地上傳資料。這樣就能確保你的活動、飲食還有整個計畫的進展保持在最新且最正確的狀態。

 

 

關於本文

2013年11月28日 星期四

一天吃一把堅果讓你活得健康一點、久一點?

shutterstock_66603226-001

不管你喜歡吃的是哪一種堅果,只要一天吃一把就能增加壽命的機會喔!

此研究由美國 NIH 與國際堅果營養與教育基金會(International Tree Nut Council Nutrition Research and Education Foundation) 贊助。並發表於 11 月 21 日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新研究發現一天吃約 1 盎司(約 28 公克)的堅果就能對減少任何導致死亡風險 20%,這是在該研究 30 年間發現的結果 。

研究團隊觀察約 119,000 位美國人過去 30 年的堅果類攝取情形。經常食用堅果者,因任何原因而死亡的風險顯著較低。

這是一個觀察研究,所以絕非是個證明 --- 吃堅果就會降低死亡風險。然而過去的研究發現已經支持堅果對健康確實能帶來一些好處,降低心臟病、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降低膽固醇以及其他健康的好處。

堅果是營養濃度很高的食物,含有飽和脂肪酸、纖維、維生素、礦物質以及抗氧化物等成分。從過去研究的結果裡,科學家就已經發現經常食用堅果跟心臟病風險的降低有關。

在這個研究裡,研究者們觀察堅果的攝取和所有可能導致死亡的風險之間的關係,以及堅果與某種特定疾病,如心臟疾病的死亡風險。

研究對象涵蓋 7萬 6 千名以上來自 Nurses' Health Study 的女性以及 4 萬 2 千名以上來自 Health Professionals Follow-Up Study 的男性。此外,有心臟病、中風或是癌症病史的人都是被排除觀察的對象。

在研究一開始時,研究者們會確認所有人堅果的攝取情形,而之後在研究期間每 2 到 4 年再調查一次。整個研究大概追蹤了 30 年,期間有 1 萬 6 千名以上的女性以及 1萬 1 千名的男性死亡。

當研究者們比較有吃堅果跟沒吃堅果的人時,他們發現在這 30 年間有吃堅果的人任何導致死亡的風險下降了 7%。而且果堅果吃得越多,就能更進一步使死亡風險降低。每週吃一次堅果的人,死亡風險減少 11%;而每週吃 2 ~ 4 份堅果的人,死亡風險下降 13%。根據研究的發現,每天都吃一份(1 盎司)的人,整個死亡風險更可下降 20%。

此外,吃較多的堅果也跟較低癌症、心臟疾病與呼吸疾病死亡風險有關。

這個研究只是告訴我們吃堅果跟活比較有之間存有關連性,但這並沒有辦法證明互為因果關係。

那麼 1 盎司的堅果實際上的份量是多少呢?相當於 16~24 顆杏仁、16~18 顆腰果或是 30~35顆花生。

整體來說,有吃堅果的人傾向有較佳的健康。與少吃或是都不吃堅果的人相比,多吃堅果的人通常比較瘦、肥胖率較低、膽固醇較低、比較不會有高血糖、腰圍比較不粗,然後他們也更常運動。

 

堅果類的角色

Artwork

2011 年行政院衛生署(衛服部)發表了新版的國人每日飲食指南,其中在油脂類的部分加入了堅果的項目,建議國人每天能攝取一份的堅果類。會有這樣的建議其實跟這個研究裡面提到的理由一樣,堅果類是營養密度相當高的食物,一小把裡頭就含有豐富的營養素,膳食纖維、優質蛋白、維生素、礦物質以及脂肪酸。

雖說堅果是營養又好吃的食物,但可別因此肆無忌憚地吃它,忘記它是被歸在油脂地食物喔。吃多還是會增加肥胖的機會,那麼,該吃多少呢?

一天一把!

 

關於本文

  • 文章來源:WebMD
  • 文章標題:Eat Nuts, Live Longer?
  • 文獻與人物:Charles Fuchs, M.D., M.P.H., director, Gastrointestinal Cancer Center, 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 Boston; Alice Bender, M.S., R.D.N., associate director, nutrition programs, 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 Washington, D.C.; Nov. 21, 2013,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 整理編譯:Sidney

2013年11月13日 星期三

地中海飲食或許能讓女性活得更久更健康

shutterstock_95276317

研究發現女性若打從中年就遵循地中海飲食的話就能增加她們活超過 70 歲的機率。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遵循地中海飲食的中年女性也許能活得比較久、較健康。中年女性吃得健康一點能讓她們活超過 70 歲的機率增加 40%。

女性若吃得較健康不能僅活得比較久,更重要的是,她們也精氣蓬勃,比較不容易罹患任何一種主要的慢性疾病,並且不容易有身體機能、心智或是思考能力的問題。不過要注意的是研究者們並沒有證明地中海飲食跟健康長壽兩者之間是否互為因果關係。

研究者認為活超過 70 歲的機率增加 40% 是相當可觀的。而飲食越是貼近地中海飲食的人,活過 70 歲的機率會更加提昇,且心臟疾病、糖尿病與其他慢性疾病的發生率越低。跟那些飲食遠離地中海飲食的人相比,研究人員說在整個參與者當中僅有 11% 的人飲食貼近地中海飲食。

 

關於研究

研究者們評估 1 萬名以上參與 Nurses' Health Study 女性的病歷,並且評估她們的飲食。在 1984 ~ 1986 年間,在當時她們的年紀處在 50 到 60 多歲之間,在這期間均未罹患任何慢性疾病。大約在 15 年後,研究者們再次請她們提供她們的飲食與健康的資訊。

所謂的地中海飲食是一種傳統住在地中海周圍人們的飲食型態,特色為:

  1. 攝取許多的水果、蔬菜、豆類、全榖類以及魚等食物
  2. 較少攝取紅肉、加工肉
  3. 適量飲酒
  4. 多攝取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橄欖油
  5. 少攝取飽和脂肪,烘焙食品、油脂含量較高的肉與其他食物是飽和脂肪含量較多的食物來源

儘管這個研究並沒有觀察到男性,然而從過去有關飲食與健康老化的研究,已經證實飲食的影響並沒有性別的差異。也就是說在這個研究裡面發現的地中海飲食好處,對男性應該也適用。

不過研究團隊並沒有研究去調查飲食時間的長短與健康好處的效果為何,但她們認為越早遵循地中海飲食效果會越好。

 

地中海飲食讓人健康地多活幾年的關鍵因素是什麼?

在分析研究資料後,研究者們認為整體健康飲食的組合,遠比單一食物的影響要來得大很多。

其他的研究也發現其他如地中海飲食的健康飲食也與健康長壽有關係,但要強調的是這個新研究只是觀察的結果。不是你依循地中海飲食,就保證你能延年益壽。

 

此研究發表於 2013年11月5日的內科醫學誌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研究由美國癌症研究院以及美國國家衛生院贊助。

 

關於本文

  • 文章來源:WebMD
  • 文章標題:Mediterranean Diet May Help Women Live Longer, Healthier Lives
  • 文獻與人物: Cecilia Samieri, Ph.D., researcher, INSERM and Universite de Bordeaux, France; Connie Diekman, R.D., director of university nutrition, Washington University, St. Louis; Nov. 5, 2013,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 整理編譯:Sidney

2013年10月22日 星期二

牛皮癬可能與腎臟疾病有關聯?

Niupixuan2
圖片來源:Wikipedia

一項新的大型研究調查發現患有中度以上牛皮癬的人,罹患慢性腎臟病的風險會比較常人高,因此建議這群人應該隨時關注自己腎臟的狀況。

研究者分析 136,529 位中度牛皮癬患者及 7,354 位罹患牛皮癬患者的資料,這些人的年齡分布為 19 歲到 90 歲,並用他們的資料與其他將近 690,000 位健康的成年人做比較。

在長達七年的追蹤期間,患有牛皮癬的人比較容易發展出慢性腎臟疾病。而患有嚴重牛皮癬的人發展為慢性腎臟病的風險高出了兩倍,而發展成為腎衰竭(得洗腎)的風險更是高出四倍以上。

更進一步去調查受牛皮癬影響的肌膚範圍,範圍越大(越嚴重),發展為慢性腎臟病的風險越高。中度牛皮癬患者的肌膚受影響區域約是皮膚的 3 ~ 10%;而嚴重牛皮癬者,受影響範圍超過 10%。

牛皮癬是相當常見的慢性皮膚病,肌膚因角質細胞快速分化而快速脫離,未成熟的角質細胞會異常分泌角質素(keratin),這樣會造成表皮呈現片狀或銀鱗片狀的外觀,會有搔癢、龜裂,嚴重者還會出血。好發於膝蓋、手肘與頭皮等部位。

片狀或鱗片狀肌膚出現的原因在於正常角質細胞脫離的時間平均是 28 天,但牛皮癬的表皮脫離速度會加速到 7~10 天便會脫落。根據美國牛皮癬基金會的調查,在美國約有 7百 50 萬人受此自體免疫疾病的影響。

根據此研究的調查,全世界約有 20% 的人們罹患中度以上的牛皮癬。雖然這個研究發現牛皮癬與較高腎臟病風險之間的連結,但並未建立彼此的因果關係。

此外,研究者們也發現慢性腎臟病的風險會隨牛皮癬患者年齡增加而減少。年齡 40~50 歲嚴重患者,每年每 134 位患者會出現一名慢性腎臟病的病例;而 50~60 歲這個區間,就會變成每年每 62 位患者出現一名慢性腎臟病病例。

未來還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才能確定此研究的發現。了解牛皮癬如何能導致腎臟疾病,並調查牛皮癬的治療是否能影響腎臟病的風險。

 

延伸閱讀

牛皮癬困擾病人身心- 醫藥人健康雜誌

 

關於本文

2013年10月15日 星期二

你吃的食物是否加速老化的速度呢?

shutterstock_112976938

或許你不會相信這件事情,但我們所吃的每一口食物或多或少都能影響到我們老化的速度。吃得好老得慢;吃不好那就準備早個幾年跟臉上的皺紋打招呼了。

品質糟糕的食物會導致發炎反應,而老化本質上也是一種慢性發炎的狀態,也就是說如果老是亂吃些 NG 的食物,這很可能會讓你看起來比同年齡的人要老上許多歲。

那麼,究竟是什麼樣的食物是吃了可能加速老化的東西呢?

糖!

太多的糖(含糖飲料、甜點)以及加工的碳水化合物,像是義大利麵、麵包與烘焙食品等可能會傷害我們肌膚真皮裡的膠原蛋白。膠原蛋白是維持肌膚彈性與抵抗皺紋的蛋白質,一旦受損功能就會喪失,而且膚色看起來會比較蠟黃。

這些食物本身倒沒有什麼問題,只是當我們短時間內有大量的糖進入體內,就會增加一種名為糖化終產物(AGEs,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的生成量,它在體內是一種促進發炎的分子。有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 AGEs 與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發生有關。

在此要強調一下,別因為看到這裡就把這些碳水化合物視為洪水猛壽,會出現問題的是「只吃或是吃太多這樣食物」的前提下才成立。在適當的份量下,搭配蔬菜與水果等富含纖維與與植物營養的食物一起進食便能避免這樣的情形。纖維能延緩糖的消化與吸收,而植物營養則能減少 AGEs 的產生,或是保護身體不受 AGEs 的攻擊。 均衡是飲食健康裡很重要的概念。

 

你該注意的食物

  1. 洋芋片與薯條:任何深度油炸的食物都會增加我們全身的發炎反應。尤其要避免反式脂肪,它會增加血液裡 LDL 膽固醇(一般增壞的膽固醇)並降低 HDL 膽固醇(好的膽固醇)的濃度。此外,要注意看烘焙食品或是餅乾等食物的外包裝,如果看到「部分氫化油」或是「植物白油(vegetable shortening)」的成份,就要減少攝取的頻率。

  2. 甜甜圈與甜點:基本上這些食物都加了不少糖,就如同前面說的,糖太多就有潛在促進發炎的風險。由於 AGEs 產生過多,就會慢慢地在肌膚刻下更多的皺紋。

  3. 熱狗、培根以及香腸:這類的加工肉品通常含有相當多的飽和脂肪,而且也含有硝酸鹽。這兩樣東西都可能會導致發炎。

  4. 脂肪含量高的肉類:關於吃肉,儘量選瘦一點的就對了。一般來說里肌肉會比較瘦。另外,像是火雞肉、雞肉等家禽類的雞胸肉也是瘦肉的選項。

  5. 酒精:適量飲酒或許有益我們的心臟健康,但過度飲酒則會加速老化的過程。而這邊所謂的「適量」是指女性每天 355 ml(12 盎司)的啤酒,男性可以喝的量比較多,是女性的兩倍。

 

儘量吃這些

如果用一種飲食法來推薦的話,地中海飲食是很不錯的範本。蔬菜、水果、全穀類、低脂乳製品、低脂蛋白質等食物能幫助我們對抗發炎,而且能讓我們維持最佳狀態。

僅可能去吃那些與原本狀態接近的「全食物(Whole food)」,像是可以用新鮮的蘋果替代蘋果醬。

底下推薦五種可以經常吃的食物:

  1. 蘿蔓萵苣(Romaine lettuce):含有豐富的維生素 A 與 維生素 C,有助於遏止發炎反應。當然綠色花椰菜、菠菜,芝麻菜,西洋菜,佐生菜,苦苣…等各種蔬菜也是建議納入日常的飲食。
  2. 番茄:含有豐富的茄紅色,而西瓜、葡萄、芭樂、蘆筍,紅甘藍等水果也含有茄紅色。

  3. 鮭魚:鮭魚含有豐富的 Omega-3 脂肪,該脂肪有助於對抗發炎。鯖魚、土魠魚、秋刀魚、鮪魚…等魚類也含有。

  4. 扁豆和豆類:這類食物是很好的蛋白質來源,並有著豐富的纖維與其他營養素。黑豆、豌豆與鷹嘴豆…等豆類是可以相互替換的選擇。


    基本上我們的肌膚是由蛋白質構成的,換句話說如果飲食沒有足夠蛋白質的來源,那麼我們的肌膚就會反應這個狀況。而魚與豆類都是蛋白質的優質來源。

  5. 全穀類食物:全榖的麵包與義大利麵、糙米以及燕麥等全穀類也有助於制止發炎。此外,這類食物也含有維生素B1(硫胺素)與維生素B2(核黃素),這些營養素都能幫助維持肌膚的健康。缺少這些營養素可能會讓肌膚出現紅疹或是看起來呈現鱗片狀。

請儘量以上面五種建議的食材去嘗試各式各樣地組合,並試著把它們融入日常的飲食習慣當中。長期如此,你的肌膚將會僅可能地減緩歲月痕跡的生成速度,搭配運動、適當防曬就是相當棒的抗老策略了!

   

關於本文

2013年10月9日 星期三

體重減少 10% 就能紓緩膝關節炎的疼痛

shutterstock_114105160
運動與飲食是最佳舒緩關節炎的方法

新研究發現體重過重的年長者,只要能藉由飲食及運動來減少 10% 的體重就能紓緩退化性關節炎帶來的膝蓋疼痛。

研究發表在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期刊上,年齡 55 歲以上且體重過重或是肥胖的年長者在進行飲食與體重管理計畫而減少了 10% 體重後,他們表示疼痛減少了、膝關節的功能變得比較好、行動能力獲得改善,而且整個生活的品質也提昇了。

 

體重減輕就有幫助

在這個追蹤時間長達 18 個月的研究過程中,從早期就看出體重減少 5% 就能減少膝蓋的疼痛,而這能實質地改善年長者的生活機能。

研究涵蓋了 454 位過重與肥胖並被診斷出有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的人。將他們隨機安排到三組中的一組,飲食控制組、運動組以及結合飲食與運動計畫組。

運動計畫的設計是每週三次,每次運動有兩次 15 分鐘的走路,並以一個 20 分鐘的重量訓練隔開。包括熱身與緩和運動在內,整個活動時間是一個小時。這樣的設計並不是什麼超級任務,是任何人都可能辦到的運動計畫。

飲食控制能進一步幫助運動計畫有更好的結果。研究者們將參與者每天攝取的熱量限制在 1,100 ~ 1,200 大卡之間。一天三餐,早餐與中餐兩餐會個別以300 大卡的奶昔代餐取代,而晚餐則會提供熱量 500~750 大卡之間營養均衡的餐食。

最後有 88% 的人完成這項長達 18 個月的研究。結果大致如下:執行結合運動與飲食計畫的人是三組中體重減少最多的,且膝蓋疼痛的情況最少、擁有較佳的功能、走路速度最快,並且有較佳的生活品質。

飲食組與飲食與運動結合組的人比單只有進行運動計畫的人,發炎情況減少了。而飲食組膝蓋的負擔比運動組顯著減少了許多。研究者也注意到改善的情形與體重成正相關 --- 體重減輕越多,他們對自己膝蓋的狀況會覺得越好。

體重減少超過 10% 的人疼痛顯著減少、膝蓋有比較好的功能、膝關節的負擔降低,且發炎情形減緩了。當你的醫生說你該減重了,那麼減少 10% 會是個值得設定的目標。

 

關於本文

2013年9月26日 星期四

老鼠的研究:腸道細菌可能握有控制體重的關鍵!

Attractive young female rodent
圖片來源:stock.xchng

最近有篇發表在 Science 期刊上的研究可能給人們帶來一個新的體重管理觀點:肥胖的人能藉由移植瘦子的腸道細菌來幫助減少體重。

光看這篇文章的標題可能會讓人相當地興奮,不過呢,這個研究還相當初步,仍有很多的障礙要克服,像是我們不知道如果真的把一個人體內的腸內細菌移植到另外一個人身上會不會有什麼副作用。目前已經把「糞便移植」用來治療罹患腸道疾病的人。

即便如此,這個研究發現確實展示出相當的潛力。在未來,或許會發展出一種轉移腸道細菌的方法,可能只要吞一顆膠囊就能獲得移植他人的腸道細菌。(不用真的吃大便...)

腸道裡面的細菌除了具有一些生理功能外,它們還能幫助我們消化食物。新研究想知道如果把一個瘦子的腸道菌轉移到胖子身上可能會發生什麼事情。

研究者們從四組成年女性雙胞胎身上採集糞便細菌,雙胞胎中有一個是肥胖,另外一位是瘦子,然後把細菌分別移植到不同的老鼠體內。接著餵給老鼠不同的飲食,其中包含有典型不健康的美國飲食型態。

結果顯示被移植肥胖者細菌的老鼠體重增加得比移植自瘦子的老鼠多,換句話說肥胖能從藉由細菌而轉移給老鼠。

另外,老鼠有吃彼此大便的習慣,而這樣的行為能讓牠們自然而然地交換彼此糞便中的細菌。從肥胖者移植細菌的老鼠確實會受到瘦老鼠的影響,因而體重增加得比較少。但反過來卻不是這樣。

此外,研究者們也發現典型高脂的美國飲食似乎會消除肥胖老鼠從吃瘦老鼠大便獲得的好處。

這整個研究帶來哪些意涵呢?

首先是移植腸道細菌來打亂體重增加的可能性,接著藉由老鼠的試驗來了解關於人類體內的細菌。有點要注意,這個研究是動物研究,因此不見得在人身上會發生,得需要更多的研究才能證實。

 

關於本文

  • 文章來源:WebMD
  • 文章標題:Gut Bugs May Hold Key to Weight Control: Mouse Study
  • 文獻與人物:Rob Knight,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and biochemistry, 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Boulder; Justin Sonnenburg,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Stanford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Palo Alto, Calif.; Sept. 6, 2013, Science
  • 整理編譯:Sidney

2013年9月24日 星期二

FDA 將對智慧型手機醫療應用 Apps 做規範

WITHINGS_BPM_VISUEL3_WEB_L_INPI
圖片來源:Withings - Smart Blood Pressure Monitor
這是連接 iPhone 就可以測量血壓與脈搏的儀器。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將為智慧型手機的醫療 Apps 訂出規範,而主要針對的類型是那些能把手機變成診斷工具的應用。

現在手機應用程式快速蓬勃發展讓它變成我們每天生活不可或缺的存在,當中有部分的 App 與健康有關係。雖然與健康有關的應用程式相當的多,但 FDA 僅會持續監督其中一小部份的應用 --- 包含能讓手機以某種方式讀取病患的心律、測量血壓或是量測個人的健康資訊。

舉例來說,診斷心律的 ECG 儀器就是 ECG 的儀器,不論尺寸是大是小。無關乎平台,只要擁有該功能就算數,ECG 就是 ECG。

如果手機 App 把行動平台轉變成醫療裝置,例如把手機變成能測量 ECG 的儀器,或是一種配件,人們可藉由手機 App 連線來取得資料等,FDA 已經做出規範,且 FDA 會持續針對這類的科技追蹤管理。

根據調查,推估在 2015 年全世界將會有 5 億台智慧型手機的使用者使用某些種類健康照護的 App。醫療應用程式已經存在於市場上一段時間,而它們不僅能診斷心律異常,並能把手機變成超音波裝置,或幫助人們監控血糖。

此外,FDA 不會針對那些幫助追蹤用藥、健康記錄、醫師往來、飲食記錄與運動相關的 App 管理。

行動應用在健康照護上是相當具革命性,能幫助醫師在傳統醫療照護系統之外診斷病患的狀況,而有些 App 確實能幫助人們管理他們自身的健康與獲取醫療資訊。

 

台灣的現況

目前手機 App 在健康上的應用大多是健康紀錄類型的,像是飲食紀錄(通常會和體重管理結合)、運動管理、月經週期等,醫療裝置上的應用就很少。然而在 2013年的BioTaiwan 生技展上,大同醫護有推出類似的概念,這相當讓人感到欣慰,不過…希望他們整個服務能在「簡潔優雅」上多點思考。

 

 

關於本文

  • 文章來源:WebMD
  • 文章標題:FDA Sets Rules for Smartphone Medical Apps
  • 文獻與人物:Sept. 23, 2013, press conference with Jeffrey Shuren, M.D., J.D., director, Center for Devices and Radiological Health,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Sept. 23, 2013, press release,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 整理編譯:Sidney

2013年9月5日 星期四

吃綠色花椰菜也能預防關節炎

Broccoli_s
圖片來源:stock.xchng

綠色花椰菜含有一種化合物可能有助於我們預防或是延緩最常見的關節炎喔。

退化係關節炎是一種因為關節的軟骨與骨頭損壞引起造成的疾病。手、腳、脊椎、髖關節與膝蓋是最常受到影響的部位。主要的症狀是疼痛還有僵硬。

有個新的老鼠試驗發現綠色花椰菜含有的蘿蔔硫素(sulforaphane)能延緩關節軟骨破壞的速度。

雖然綠色花椰菜蘿蔔硫素的含量特別豐富,但其他十字花科的蔬菜,如甘藍菜和包心菜與綠色花椰菜等十字花科的蔬菜都能釋出蘿蔔硫素。

東英吉利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 )的研究者們表示以前的研究已經支持蘿蔔硫素具有抗癌與抗發炎的特性,不過這是第一個針對其對關節健康的作用去做的研究調查。

文獻發表在 Arthritis and Rheumatism 期刊上,研究發現蘿蔔硫素能阻斷導致關節損壞的酵素。

 

人類研究

由於老鼠試驗的結果相當地好,研究團隊在軟骨細胞、組織以及老鼠等三個模型上證實了蘿蔔硫素的效果,他們想看看在人類身上是否也有相同的作用。

研究者們目前正針對患有退化性關節炎且預定要進行關節置換手術的病患測試他們的研究發現。如果成功的話,未來他們想要進行較大型的臨床試驗來驗證綠色花椰菜對退化性關節炎、關節功能與疼痛上的作用。

 

超級版的綠色花椰菜

在人體試驗的研究當中,會給予特別培養含有較豐富蘿蔔硫素的綠色花椰菜給 40 名參與者中的一半食用。在參與者手術前兩週開始吃。一旦手術進行,研究者們就會趁此機會觀察此化合物會對關節產生什麼樣的影響。研究者說結果相當不錯。

雖然手術都非常的成功,不過這並不是最佳解答,一旦你罹患退化性關節炎,那麼延緩它的發展與手術的時程是相當重要的。預防會是比較好的選擇,而改變生活習慣,如飲食,很可能是唯一的對策。

 

關於本文

2013年9月2日 星期一

從腸道菌相看你會不會胖

vegetable_fruit 
圖片來源:stutterstock

高纖、低脂的飲食讓讓你養出好的腸道細菌

我們並不孤單!除了自身的細胞構築出來的肉體,這軀體上其實還住有各式各樣的客人,皮膚上、口腔裡,而在消化系統裡面也有,它們是一群名為腸道細菌的寄宿者,先前的研究讓我們漸漸知道它們跟人體的健康有關,而新研究發現它們還可能會幫我們減個幾斤幾兩的體重。

研究是由一群跨國的科學家所組成的團隊,他們也發現一個富含纖維的飲食會改變腸道菌叢的組成,而這樣的變化或許能幫助人們減少一些體重。雖然這些年來我們大多有腸道細菌會影響人們的健康與肥胖,只是箇中確切的原因科學家們還不是很清楚。

研究發現體重最重的人們腸內會缺乏某系列的細菌或是族群量很少,從這點來看,未來我們或許能屆此發展出對抗肥胖的細菌療法。

專家們認為腸道是體重增加或是減少的關鍵。目前腸道細菌對整體健康是有益的概念已經廣為人知,而它們的重要性可能跟我們自身的免疫反應以及適當的營養一樣。也就是說,如果因為濫用抗生素或是吃只利某種細菌生長的飲食而打亂了腸道菌叢的構成的話,就可能會因此而影響身體的健康。

首先,一篇去年三月發表在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上的研究對老鼠進行胃繞道手術,結果使牠們體重下降,而這個手術改變了它們腸內的細菌組成。一般我們認為胃繞道手術能減重的原因是減少胃容積而讓人少吃,然而這個研究則帶來另外一個可能的原因 - 腸道細菌改變了

 

體重越重,腸內細菌分佈越單調

新研究發表在 2013.8.29 的 Nature 期刊上,第一個研究分析 169 位肥胖與 123 位體重正常的丹麥人腸道內的細菌。

與體重正常的人相比,肥胖者的腸道細菌比較不多樣化,而在代謝上也有異常的情形。此外,細菌分布越是單調的肥胖者,體重增加得越多。科學家目前還不清楚為何細菌的組成與肥胖有關。不過研究者們認為細菌本身的代謝會與宿主的代謝連結。

 

高纖低脂飲食有助腸內細菌多樣化

第二個研究以 49 位體重過重或肥胖的人為對象,他們試著以飲食控制的方式減重,在這期間研究者們會觀察他們腸道菌像的變化。他們的飲食設計是低脂、低熱量並含豐富的蛋白質與纖維的飲食,纖維主要來自蔬菜與水果等食物。結果發現這樣的飲食確實能改變這群人們的腸道細菌的組成。

儘管現在針對這個主題的研究數量與規模都相對較小,但它們確實告訴我們一種可能性:藉由飲食的管理能改善腸道菌叢的豐富度,並降低變胖。不過這不代表說這個結果對每個人都能發揮作用,或是以為只要腸道菌相豐富就不會胖,而卯起來吃。

 

關於本文

2013年8月28日 星期三

口腔感染跟結腸癌有關係?

tooth 

過去已經有研究發現口腔衛生與全身的健康有關,而現在有新研究告訴我們,它對身體健康的影響不僅指於此,一種常見的口腔細菌可能跟結腸癌的風險增加有關係。

這個細菌叫做具核梭桿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存在於口腔,是造成牙周病的主要細菌之一。根據美國凱斯西儲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牙醫學系研究團隊的發現,該細菌能黏附於結腸細胞並引起一連串的導致結腸癌的變化。

研究者們也發現預防該細菌黏附結腸細胞的方法。研究發現或許能創造出預防癌症的新診斷工具與治療的可能性。患有牙周病的人,口腔中 F. nucleatum 的量會比平常人高出許多。

雖然此研究發現口腔感染與結腸癌之間可能存在的關係,但它尚未證明彼此間是否互為因果。該研究發表於 journal Cell Host & Microbe 期刊。此外,而在同一期裡面,還另有一個研究發現 F. nucleatum 能加速癌細胞蓄積。

 

延伸閱讀

 

關於本文

2013年8月15日 星期四

餵母乳的小孩智商也許會比較高

breast_feeding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或許你正等帶孩子的誕生,並考慮是否讓即將出生的寶寶喝母乳;又或者你已經開始餵寶寶母乳了,但卻拿不定主義該在什麼時候停下來? 那麼你應該看完這篇研究,然後把研究結果納入最終的決定裡:新研究發現寶寶母乳喝越久,IQ 會跟著提高一些。

根據發表在 JAMA Pediatrics 期刊上的研究,出生第一年都喝母乳的孩子, IQ 會比喝不到一年的孩子多 4。這些孩子在三歲的時候比較容易懂得別人在跟他們說什麼(接受性語言);而在七歲的時候擁有較佳的語言與非語言智力。

該研究的作者說這些研究發現支持國內外的建議:寶寶應該至少喝母乳六個月,最好能持續喝到滿足歲的時候。

此研究是由波士頓兒童醫院(Boston Children's Hospital) Mandy Belfort 醫師帶領的研究團隊所進行,他們追蹤 1,300 位以上的母親和她們的寶寶。研究團隊要求母親們餵寶寶母乳 6~12 個月。之後,孩子會分別在 3 歲和 7 歲的時候進行智力測驗。經研究者們調整過其他的影響因素之後(例如母親的智力),餵母乳孩子智力測驗的成績明顯較高。

Belfort 醫師團隊也觀察補餵母乳時,母親吃魚與否是否對兒童期的智力產生影響,從分析的結果來看,吃魚似乎不是個主要的影響要素。不過有些研究支持深海魚富含的 Omega-3 脂肪酸有助於幼兒的腦部發育。

西雅圖兒童醫院的小兒科醫師 Dimitri Christakis 表示這個新發現也許能驅使更多的母親更長時間地補餵母乳。「一些餵母乳的益處已經被清楚的證實了,包含減少腹瀉、耳道感染、濕疹的發生。關於餵母乳與孩子智商發展之間的關係長久以來一直都個是很熱門的議題,認知能力、學習成果以及可能帶來的可能性也許能鼓勵更多的女性餵母乳。」

Christakis 醫師:「就整個人口來看,智力增加四分是很大的差距。然而現在美國的問題是許多女性還沒開始餵母乳,她們並不支持。」有些人三個月後就得回到工作崗位,而且她們也不想在公共場合餵母乳。

雖然研究發現補餵母乳有益於寶寶的智商發育,但我們並不需要因此而太過於擔心,因為還是有很多其他的因素能夠影響智商的發展。

如果你在補餵母乳上有什麼問題,那麼可以到台灣母乳協會上去尋求諮詢,該協會提供許多的支援服務。

 

關於本文

  • 文章來源:WebMD
  • 文章標題:Breast-Fed Baby May Become Higher-IQ Child, Study Suggests
  • 文獻與人物:Dimitri Christakis, M.D., M.P.H., pediatrician, and director, Center for Child Health,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Seattle Children's Hospital Research Institute, Seattle, Wash.; Gail Herrine, M.D., FACOG, IBCLC, obstetrician, Temple University Health System, Philadelphia; Judy Fayre, lactation consultant, Anna Jaques Hospital, Newburyport, Mass.; July 29, 2013, JAMA Pediatrics, online
  • 整理編譯:Sidney

2013年7月29日 星期一

滿月讓你睡不好的科學證據

滿月

有不少人會抱怨他們在滿月的時候會睡不好。一直以來這都沒啥麼科學根據,但如今瑞士巴賽爾大學(University of Basel)的科學家找到月亮的週期與人的睡眠有關的可信證據。

儘管現代人們過著舒適的生活,但研究發現證實人們仍對月亮的週期有反應。

巴賽爾大學精神病院的 Christian Cajochen 教授以及他的研究團隊在這個研究裡以 33 位自願者為對象,其中有男性也有女性,在實驗室進行睡面試驗的時候,會依年齡分成兩組。研究者們會在監控他們的睡眠,還有眼球活動等資料。

研究資料顯示滿月的時候腦部與深度睡眠有關的活動下降了 30%。此外,人們得多 5 分鐘才能入睡,而且整個睡眠的時間會減少 20 分鐘。當滿月時,參與研究的人會覺得他們睡得比較不好,而事實上他們體內退黑激素(melatonin)的濃度確實減少了,退黑激素是一種幫助控制睡眠與蘇醒循環的荷爾蒙。

Cajochen 教授說這個發現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如果你去查相關的科學文獻,你會發現沒有任何關於月亮會影響人類睡眠的資料,而發現這層關係讓我們感到相當地驚訝。」

 

來自於人類遠古的習性

這個作用很可能是因為腦內的約月時鐘(*circalunar clock)造成,而不是因為直接受月光照射才這樣。其他的動物也有類似的情形,而對我們人類來說,似乎是打從古時候開始的,在那個時候我們的生活相當依賴月光,它讓我們在夜晚中看得見,而在滿月的時候減少睡眠的時間,可以我們驚覺周遭的掠食者,減少被牠們攻擊的機會。或者增加夜晚打獵成功的機率。就整個人類進化的觀點來看,這並不是多久以前的事情。

*circalunar clock:是一種與月亮週期有關的生物節律(biorhythm),這個週期大約是 29.5 天。

那麼人們是否有在滿月睡得更好的方法嗎? Cajochen 教授認為沒有。「我們必須接受這種在滿月就會睡不好的莫名情況。這是人類的特性,而我們沒辦法很容易地改變它。」

 

研究發表在這期的 Current Biology 期刊上(可全文觀看)。

 

關於本文

  • 文章來源:WebMD
  • 文章標題:Blame the Moon for Bad Sleep?
  • 文獻與人物:University of Basel press release Cell press release Christian Cajochen, professor, Psychiatric Hospital of the University of Basel, Switzerland. Cajochen, C. Current Biology, 2013.
  • 整理編譯:Sidney

2013年7月26日 星期五

不吃早餐會增加心臟病風險?

break first with vegetable

根據一個最新的研究調查發現,經常忽略早餐不吃的男性心臟病發或發展成心臟疾病的風險會比一早肚子裡就有東西的人高出 27%。

哈佛的研究者表示該研究證實了過去的研究發現 -- 不良的飲食習慣會增加心臟病風險。

哈佛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營養學副教授 Eric Rimm:「不吃早餐的男性體重比較容易增加,而且較容易發展成糖尿病、高血壓與高膽固醇血症。」

先前已經有研究發現不吃早餐的人體重大幅增加的機率會增加 15%,而發展為糖尿病的風險會增加 21%。而這個發表於 7/22 號的 Circulation期刊的新研究發現這些不吃早餐的男性通常生活習慣也不太健康,像是抽煙、不太運動以及飲酒等。(文獻全文

預防心臟病專科醫師 Dr. Suzanne Steinbaum 說:「我們已經在食物的品質以及每個人該吃什麼樣的飲食上投注過多的關注,卻鮮少討論吃的方式。這個研究不僅討論食物的種類,還探討了行為與生活型態的選擇。因為吃早餐能避免你做其他許多不健康的事情,因此這樣的習慣可是心臟健康的一部分喔。」

研究是從一個長達 16 年,參與人數將近 27,000 位男性的研究資料分析而得,研究自 1992 年開始追蹤他們的飲食習慣與整體健康狀況,直到 2008 年為止。研究期間有 1,572 位男性發展為心臟病。

研究也發現常常有晚上吃零食習慣的男性心臟病風險會增加 55%。不過,研究者不認為這會帶來什麼公共衛生上的問題,因為很少有男生會在睡前吃些有的沒有的。

 

不吃早餐,下一餐吃更多

Rimm 教授表示對於不吃早餐能對心臟健康有如此劇烈的影響已經有好幾個可能的解釋。忽略早餐不吃的男性,在這天當中並不會去多吃一餐來補少吃的那餐,取而代之,他們會在之後的某一餐大吃一噸。過去的研究已經發現跟吃正常份量的一餐相比,大吃特吃會造成高膽固醇,並且會讓血壓升高。短時間內攝取過多的卡路里會對身體會帶來額外的耗損。(當你大吃一頓後,或許你會感到特別的疲勞。)

當然一個人在早餐吃的東西是可能的影響因子。Rimm 教授:「一般來說早餐是人們會傾向吃得健康一點的一餐。忽略這一餐通常會讓人們少攝取到纖維、水果或是優格等食物,跳過它就失去了獲得對身體健康有益營養素的機會。」

年輕人不吃早餐的情形會比年長者多,原因可能是他們過著比較匆忙、有壓力的生活,這會讓他們沒辦法好好地吃早餐。而壓力對心臟健康有害,此外,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飲酒與吸菸等也會危害他們心臟健康。

此研究並未包含女性,不過 Steinbaum 醫師認為同樣的事情在女性身上應該也是一樣的。個研究再次證實「吃早餐有益健康」的古老觀點。

 

關於本文

  • 文章來源:WebMD
  • 文章標題:Skipping Breakfast a Recipe for Heart Disease: Study
  • 文獻與人物:* Eric Rimm, Sc.D., senior author and associate professor, epidemiology and nutrition, Harvard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and associate professor, medicine, Harvard Medical School, Boston; Suzanne Steinbaum, M.D., preventive cardiologist, Lenox Hill Hospital, New York City; July 22, 2013, Circulation
  • 整理編譯:Sidney

2013年6月10日 星期一

維持肌齡的秘訣:天天塗防曬乳液

1-shutterstock_48725911

 

人們永遠不會停止追尋青春之泉,科學家已找遍太陽底下的每一吋土地。如今有一群來自澳洲的研究者發現問題很可能就在太陽。

這群研究者們發現只要每天塗防曬就能顯著延緩中年男性與女性肌膚老化的速度。 此發現源自於四年半前追蹤 900 名以上 55 歲以下男女在防曬乳液使用與最後其對肌膚狀況的影響調查。

昆士蘭醫學研究院(Queensland Institute of Medical Research )高級研究員 Adele Green:「做好防曬是美肌的概念已經是老生常談了,不過這是我們第一次用科學研究來證實它。塗抹防曬乳液來預防皮膚癌的附加價值就是能讓妳看起來比較年輕。而這個研究也告訴我們就算年屆中年,塗抹防曬乳液還是有用的。」此外,Green 也認為每天塗抹防曬乳液對 55 歲以上的人也能有相似的好處,不過她們的研究並沒有針對 55 歲以上的人做調查。

這或許會讓人感到驚訝,作者指出他們的知識與目前的努力是首次以嚴謹科學的角度來探究防曬乳液保護人們肌膚老化的潛力。

Green 和她的團隊從一個在 1992 ~ 1996 年間在澳洲楠伯進行的皮膚癌預防研究蒐集資料。

研究團隊把焦點放在 903 位年齡 55 歲以下,皮膚最為白皙的男性與女性,會選這樣的條件是基於一個假設:在這個年齡間的肌膚老化主要來自於光老化,而不是自然的老化。大部分的參與者從事戶外工作,大約每十個人當中就有四個人有抽煙的習慣。

所有的參與者會被隨機分配到兩個防曬乳液組。第一組每天會使用防曬係數 15(*SPF 15)的防曬乳液,每天一早得塗抹頭、頸、手臂還有手等部位,然後在洗澡、大量流汗或是在戶外待幾個小時之後,都得再次塗抹。

* SPF 的系統只能告訴呈現防曬乳液防禦 UVB 的能力,防禦 UVA 的能力則要再看 PA+ 的標示。

而對於第二組的人,則不會要求他們不使用防曬乳液,他們想用的時候就用,沒有特別的限制。

此外,研究也會評估飲食抗氧化物對肌膚質地的影響。每一組的參與者會在進一步平均分成兩小組,其中一個小組每天會給予 30 毫克的 Beta-胡蘿蔔素,而另外一組則給安慰劑。

藉由利用「微地貌結構(microtopography)」的方法觀察參與者的左手,研究團隊能夠分析像是肌膚紋理與粗糙度的變化。結果:Beta-胡蘿蔔素對延緩肌膚老化上並沒有觀察到顯著的影響。

經過 4 年半後,不論年齡或是性別,每天使用防曬乳液的人,肌膚老化程度明顯比另一組要低上許多。

整個研究期間,與隨參與者自己意願塗防曬乳液的組別相比,每天塗抹防曬乳液那一組肌膚年齡明顯較為年輕。

Green 說:「這個研究使用的是 SPF 15 的防曬乳液,使用的關鍵是正確且規律地使用。必須徹底塗抹防曬乳液、穿薄外套,且為了避免幾個小時以後,因流汗或是洗臉洗掉,必須每幾個小時就再塗抹一次。雖然防曬乳液是主要防禦陽光的方法,不過找尋遮蔽物與穿有衣服防護也是很重要的。這在短期能防止晒傷;長期能減少皮膚癌的發生。」

那麼,目前被數以百萬女性使用,沒有本身防曬功能的化妝品,在加入 SPF 防護之後的混合型化妝品呢?

Green 強調即便如此,這樣的產品也不能真正地取代防曬乳液。「有抗 UV 能力的保溼產品僅能提供簡單的防曬能力,而防曬乳液則能在肌膚上待比較久,並且提供更為持續的保護。」

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New York University Langone Medical Center)助理教授 Beth McLellan 博士認為這個研究提供更多做好防曬的證據。「我們已經知道防曬乳液能夠預防皮膚癌,而這個研究則告訴我們常常使用防曬乳液還能夠避免肌膚老化,基於這麼多的理由,我們應該把塗防曬乳液併入每天肌膚保養當中。」

 

關於本文

  • 文章來源:WebMD 
  • 文章標題:Daily Sunscreen Helps Middle-Aged Skin Stay Young: Study
  • 文獻與人物:
    Adele C. Green, Ph.D., lab head and senior research fellow, Queensland Institute of Medical Research, Royal Brisbane Hospital, Queensland, Australia;
    Beth McLellan, M.D. assistant professor, Ronald O. Perelman 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 Joan H. Tisch Center for Women's Health, NYU Langone Medical Center, New York City;
    June 4, 2013,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 整理編譯:SIdney

2013年6月7日 星期五

掌握七個健康生活因子就能降低中風風險

Sumptious platter of flat breads served with red pepper hummus dip, crab dip, olives and grilled haloumi cheese. Shallow DOF.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發現,你只要在生活上做些改變就能降低中風的風險。

研究者們蒐集近 23,000 位 45 歲以上的美國黑人與白人的資料,以美國心臟協會的七種健康生活因子(Life’s simple 7, LS7)來做風險評估,LS7 的項目如下:

  • 有運動的習慣
  • 控制膽固醇
  • 吃健康的飲食
  • 管理血壓
  • 維持健康的體重
  • 血糖控制良好
  • 不吸煙。

五年追蹤的期間,在這些參與者當中有 432 個中風病例發生。上述七個因子在預估中風風險裡全都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而研究發現血壓尤其重要,此研究發表於 2013 年 6月 6日的 Stroke 期刊

佛蒙特大學(University of Vermont)醫學教授  Mary Cushman 博士:「與血壓狀況不好的人相比,血壓狀況好的人未來罹患中風的風險低了 60%。」 Cushman 博士與同僚們也發現不吸煙或是在研究開始戒菸一年以上的人,中風的風險減少了 40%。

研究者們依參與者的 LS7 評分做分類:

  • 不足:0-4 分
  • 一般:5-9 分
  • 最佳:10-14 分

LS7 每增加一分,中風的風險就會減少 8 個百分點。整體而言,黑人的得分比白人低,不過他們在得分與中風風險之間的關聯是相似的。

根據美國心臟病協會的資料,在美國每年約有 79 萬 5 千人中風,是排名第四的殺手,並且是這個國家主要造成人們身體障礙的疾病。

 

 

台灣的情形

引述自:台灣腦中風協會 --- 腦中風之現況與流行病學特徵

依據台灣地區中風發生率的研究指出,36歲以上人口的發生率約為千分之三,若以台灣地區36歲以上人口數接近一千萬,每年的中風新發生數約為三萬人。若與其它國家研究相比較,台灣的年齡別發生率高於美國和英國,但是日本相差不多。在盛行率研究方面,台灣在36歲以上的的中風盛行率約千分之16.42,其中包括67%腦梗塞、14%腦出血、4%蜘蛛網膜下腔出血及15%未被辨識的中風類型。

 

 

關於本文

2013年5月15日 星期三

良好的生活習慣能大幅減少壓力對心血管的傷害

1-KR3A03425d3test

工作壓力會增加心臟疾病的風險,不過有個新的研究發現告訴我們,過著健康的生活可以有效減少這個風險喔。

研究者調查來 10 萬名以上年齡在 17-70 歲間男性與女性的資料,這些人來自許多國家,涵蓋英國、法國、比利時、瑞典與芬蘭等國。根據他們的生活方式,研究者把他們分成三種型態:健康、稍微不健康或是不健康,而這樣的分類是以抽煙習慣、酒精消耗、運動/不活動以及肥胖等因素作為評分基礎。

沒有任何危險因子的人會被歸在健康的生活型態;而有一種危險因子的人則是稍微不健康的生活型態;有兩種或兩種以上危險因子的人則會被歸為不健康的生活型態。

根據研究調查的資料,參與者當中有將近 16% 說他們感覺自己有工作壓力。

 

生活習慣與血管疾病風險

經過十年的追蹤,感到工作壓力的人冠狀動脈疾病罹患率每千人有 18.4 人;沒有工作壓力的人是每千人 14.7 人。而從生活型態來看,不健康生活型態的罹患率是每千人有 31 人;而健康的生活型態則是每千人有 12 個人罹患心臟疾病。

當把生活型態與工作一起列入考量時,有工作壓力且不健康生活型態的心臟疾病罹患率是每千人 31.2 人,而有工作壓力且過著健康的生活型態的罹患率則是每千人 15 人。

倫敦大學流行病學與公衛學系 Mika Kivimaki 博士:「冠狀動脈疾病的風險在有工作壓力且生活習慣不健康的人身上最高;而有工作壓力但生活型態健康的人該疾病的罹患率卻僅有一半。這些觀察資料支持健康的生活型態能大幅減少有工作壓力人們的冠狀動脈疾病罹患風險。」

只依賴壓力諮商是不夠的,或許我們更該關心有工作壓力的人們,他們的生活型態是否夠健康。

 

關於本文

2013年5月14日 星期二

孕婦的壓力會影響胎兒嗎?

1-shutterstock_66616000 

將一個生命帶到這個世上事件很不容易的任務,為此你會擔心許許多多的事情。吃得食物夠健康嗎?可以運動嗎? 當孩子誕生的時候,工作與父母的角色之間又該如何取捨呢?

也因為你得考慮的事情多如牛毛,所以懷孕的時候會感到一些壓力是正常的,就如同我們生命的每一個階段都會遇到各自的煩惱一樣。不過如果壓力經常報到,那麼它就會對你還有你的寶寶產生影響。

當你有壓力的時候,你的身體會轉換為「戰逃」模式,體內會產生大量的腎上腺皮質醇(Cortisol)與其他壓力荷爾蒙。這些荷爾蒙跟你遭遇危險時湧現的荷爾蒙是一樣的。它們會讓你的肌肉馬上有大量的燃料可用還有心跳加速,藉此讓你做好逃跑的準備。

如果你能夠搞定你的壓力,那麼你的壓力反應將會減少,而你的身體會恢復到平衡的狀態。臨床神經心理學家 Susan Andrews 博士:「真正有害的壓力是那種你沒辦法放下的壓力。」 實際上,持續的壓力可能改變你身體的壓力管理系統,造成它的過度反應且會觸發發炎反應。

研究已經證實發炎反應與孕期健康不佳有關,而且也會對寶寶的發展產生影響。婦產科醫師 Ann Borders:「有些資料顯示有較高慢性壓力源或是比較不擅長處理壓力的女性可能與新生兒的低出生體重及早產有關。」

 

孕婦的壓力與胎兒的腦

慢性壓力也許會對胎兒的腦部發展造成微妙的差異,而這些變化可能會在寶寶成長的過程中帶來一些行為上的問題。

雖說在這方面的研究還不是很多,且醫生還得指出壓力與懷孕結果之間確切的關聯。即便如此,它卻是懷孕女性得認真考慮的因素,特別是她們正面臨慢性壓力的環境,像是經濟壓力或是與伴侶之間的問題等。

最重要的是,你不需對有壓力而感到罪惡。這邊提供幾個幫助你面對懷孕期壓力的方法:

  • 尋求諮詢,跟你的醫生說說是什麼事情讓妳感到壓力。而你也能一起找尋解決方案,可能是藥物、產前瑜伽或是談話治療。
  • 唱歌,就算你不能唱出來,在腦子裡面哼著也行。因為這有助於控制腎上腺皮質醇的濃度。
  • 放鬆,深呼吸、來杯茶、沈浸在書本的世界。當你的寶寶來到世上的那一刻起,這種完全屬於自己的時間將會越來越少,把握機會好好享受吧。

 

關於本文

  • 文章來源:WebMD 
  • 文章標題:Can Your Stress Affect Your Fetus?
  • 文獻與人物:
    Susan Andrews, PhD, clinical neuropsychologist; author of Stress Solutions for Pregnant Moms, Twin Span Press, 2012.
    Field, T. Infa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April 2006.
    Robinson, M.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May 2011.
    Buss, C. PNAS, April 2012.
    Ann E.B. Borders, MD, MSc, MPH,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Division of Maternal and Fetal Medicine, NorthShore University HealthSystem, Evanston, Ill; clinical assistant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itzker School of Medicine.
    Reviewed on March 14, 2013
  • 整理編譯:Sidney

2013年5月8日 星期三

餓的時候別去採購食物

1-shutterstock_136125410

當你肚子很餓的時候,身體會自動切換成生存模式,在這個時候去超市買東西可不是一件好事,研究發現你會不由自主地購買高卡路里食物而不自知。

康乃爾大學食物與品牌實驗室(Food and Brand Lab)的研究發現這樣的行為帶來的影響不僅只在於之後的那一餐,更會讓你之後幾天的幾餐都得吃下所買的高熱量食物。

研究觀察知道飢餓的人確實會在超市買更多的食物,但是當這些人們轉換成買更多高熱量食物的行為時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當你機餓的時候,你腦子會想著高卡路里食物能夠給你帶來更多的能量。

如果你在肚子餓的時候購物,下場就是會讓你或你的家人在接下來的幾天都得吃所買的高熱量食物。此外,研究者還強調為了節食而忽略某一餐不吃很可能是很糟糕的方法。

糖果、鹹式點心與紅肉等時此研究中視為高熱量的食物,而水果、蔬菜與雞胸肉則被視為低卡路里的食物。

其實我們的身體分不清楚故意要節食和真的飢餓有什麼差別,身體不知道我們 24 小時都很容易買得到東西吃,根本就不會有沒得吃得困擾。也就是人類身體進化跟不上農業或是科技的速度,它還停留過去 --- 人類得努力覓食才有得吃。

因此,當身體沒得吃的時候,由於它不知道哪個時候還有下一餐可吃,於是切換成生存模式 --- 有得吃就儘量吃,然後挑熱量高的下手。

這個複雜的防禦反應能同時影響生理與心理的狀態。當你開始選擇和與吃東西時,身體會指引你找尋高卡路里食物,並且開始囤貨以備不時之需。

 

研究觀察

為了確認這個觀點,研究者做了兩個實驗。第一個試驗告訴參與者開始進入研究之前的五小時不要吃任何東西。

試驗開始前,研究者會給 68 位參與者中一部分的人小餅乾止餓。接著,讓他們在模擬的線上商店購物。結果發現飢餓的人會有挑選高卡路里食物買的傾向。

而第二個研究是實際購物研究,研究者們追蹤 82 位確實去超市購物的人,這些人會被隨機安排在一天當中最餓或最飽的時候去買東西。結果又再次證明了肚子餓的人會買比較多高卡路里的食物。

   

關於本文

  • 文章來源:WebMD 
  • 文章標題:Hungry Shoppers Buy High-Calorie Foods
  • 文獻與人物:
    Aner Tal, Ph.D., postdoctoral researcher, Food and Brand Lab, Cornell University, Ithaca, N.Y.;
    Samantha Heller, M.S., R.D., senior clinical nutritionist, NYU Langone Medical Center, New York City;
    May 6, 2013, JAMA Internal Medicine, online
  • 整理編譯:Sidney

2013年4月25日 星期四

知道得走路兩個小時才能消耗掉一個漢堡的卡路里,你會因此吃少一點嗎?

2013-04-24_110859
圖片來源:loseit.com 

新研究發現如果為菜單上的食物標上運動消耗時間的話,或許能讓人們少吃一點。

研究準備了三份菜單,不會標上卡路里、標上卡路里以及快走消耗卡路里時間,並隨機讓 300 位年齡 18 ~ 30 歲的人使用這些菜單點菜。

研究者是德州基督教大學(Texas Christian University )的研究生 Ashlei James,他說由於快走是大多數人們可及的運動,因此挑選它作為計算基礎。

舉個例子來說吧,一個女性得快走兩個小時才能完全燃燒掉一份四分之一磅雙層起司漢堡。James 說:「所有菜單的食物與飲料選擇都一樣,裡面有漢堡、雞肉三明治、沙拉、薯條、甜點、汽水還有水等食物。」

跟其他兩份菜單相比,使用列出運動消耗時間菜單點菜的人,熱量攝取確實比較少。此外,研究者發現使用另兩份菜單的人(有標熱量與沒標熱量),在熱量攝取上並沒有出現差異。

此研究支持把運動消耗時間列在菜單上對年輕男女是有用的。不過並沒辦法概括超過 30 歲的人,因此研究者們表示未來將會更近一步調查年紀較長與更多不同類型的族群。

 

關於本文

2013年4月24日 星期三

少吃加工食品與紅肉能讓你活比較久而且較健康

1-1395408_15353896

新的研究提供西式飲食可能對你長期壽命有害處的進一步證據。 西式飲食的內容有油炸與甜食、加工肉品、紅肉、精緻穀類與高脂乳製品等,吃這類食物的人提早死亡的風險會增加。而吃這些食物的人,到老的時候身體的健康狀況也比較差。

該研究包含約 3,800 位男性與 1,600 位女性的英國人,平均年齡是 51 歲,從 1985 年追蹤到 2009 年。研究結束時,73% 的人以正常的速度老化,4% 的人則是理想老化,所謂的理想老化是指沒有罹患任何慢性疾病且在身體與心智能力都有良好的成績。

在追蹤的期間,13% 的參與者有過非致命的心血管疾病事件、3% 死於心臟相關疾病、7% 死於其他原因。研究發表於 2013 年 5 月的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 上。(文獻全文

研究者表示那些吃著西式飲食的人比較不容易有理想老化。 遵循某種特定飲食建議或許真能幫助人們能健康地老下去,而避免西式食物能確實讓人們減少慢性疾病與維持較佳的身體狀態。

 

關於本文

2013年4月18日 星期四

心跳速度與壽命長短的關係密切

1-1418157_85193619

研究者丹是麥哥本哈根大學 Gentofte 醫院心臟病專家 Magnus Thorsten Jensen 醫師,他認為我們或許得注意一下自己的心跳速率。「心跳速率太快並不一定就是生病。不過我們知道心跳快速與壽命兩者之間有強烈的關聯。」

跟據以前由 Jensen 與同僚們的研究,休息時脈搏每分鐘大於 80 的人,會比每分鐘 65 下的人要早 4 ~ 5 年死亡。

研究者們在十幾年前就已經知道有關心跳速率與壽命長短有關。一般來說,體態比較瘦的人心跳速率通常會比較慢;而不運動的人心跳速率會比較快。從這點來看,我們就能看到不健康的生活型態會反應到你的心跳還有壽命長度。

新研究的目標就是要回答這個問題:平常身體健康然後有規律運動習慣的人,休息時心跳速率較高是否意味著他們的壽命會比較早結束呢?

研究者們發現這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Jensen 醫師說:「休息時的心跳速率不僅只是評估運動程度的指標,它更可以是個獨立的危險因子。」

研究從 1970 年開始追蹤將近 2,800 位男性,分析研究開始後 16 年間的資料,在最初的時候,他們都是中年人。

研究者們調整他們的統計資料,以避免被年齡或是一些生活習慣等因素給影響。經過調整後,他們發現休息時的心跳速率每分鐘每增加 10 下,死亡風險就會增加 16%。

至於女性的情形應該不會差太多,因為過去關於她們的心跳研究也發現類似的結果。Jensen 醫師懷疑心跳速率較快可能是心臟病、肺部疾病或是糖尿病等相關疾病的第一個跡象。

洛杉磯加州大學(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心臟病學教授 Gregg Fonarow 博士表示醫生們得意識心跳速率較快的風險,並且要為病患監測心跳的狀況,而且要適切地提出建議。「增加活動量與減少坐著的時間就能降低心跳速率以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戒菸也能降低心跳速率。此外,有些藥物在某些情況下能幫助降低心跳速率。」

 

下一步該做什麼?

Jensen 醫師表示目前對於心跳的正常範圍是每分鐘 60 – 100 下,基於這個研究結果,我們應該重新思考這個範圍是否合宜。

 

 

關於本文

  • 文章來源:WebMD 
  • 文章標題:High Heart Rate Tied to Earlier Death, Even in Fit
  • 文獻與人物:
    Magnus Thorsten Jensen, M.D., cardiologist and researcher, Copenhagen University Hospital Gentofte, Copenhagen, Denmark; Gregg Fonarow, M.D., professor, cardiolog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April 15, 2013, Heart, online
  • 整理編譯:Sidney

2013年4月16日 星期二

紅肉中可能與心臟疾病有關的化合物

1-shutterstock_78999997

研究發現紅肉中的肉鹼(Carnitine)被腸道細菌分解後的物質可能會對血管造成損傷。肉鹼是存在於紅肉中的一種化合物,常作為營養補充品被添加到飲料裡面或是其他保健品當中,只是新的研究發現它可能會促使動脈變硬或是阻塞,也就是所謂的動脈硬化。

原因可能是存在於消化道的細菌會將肉鹼轉變成一種名為 TMAO(氧化三甲胺, trimethylamine-N-oxide )的化合物。過去已有研究發現 TMAO 促使人們動脈硬化。 此外,研究也發現高肉鹼飲食會促使產生這種化合物的細菌生長,因而有更多的 TMAO 生成。

主導研究的 Stanley Hazen 博士,他說:「生活在腸道細菌的種類主要取決於長期的飲食型態。肉鹼含量較高的飲食確實會改變我們的腸道微生物組成,這會讓吃肉的人更容易產生 TMAO。」

Hazen 博士的團隊觀察將近 2,600 的病患,並進行心臟健康狀況的評估。研究者們發現高濃度的肉鹼和心臟病、心臟病發、中風與其他心臟相關死亡風險的增加有關。

 

素食者額外攝取肉鹼也不會增加 TMAO

研究者們也發現素食者或純素者血中 TMAO 的濃度明顯較低。素食者是指不吃任何肉的人;而純素者則是不吃任何動物來源的食物,包含雞蛋與乳製品。

另外,研究也發現素食者或純素者即使吃了許多的肉鹼,TMAO 也不會明顯增加太多,但雜食者會。 (這可能是吃肉讓產生 TMAO 的細菌增生)

雖然該研究無法證明肉鹼與心臟損傷之間的因果關係,不過這個發現或許提供一個素食與純素飲食的新益處。

Hazen 博士說:「純素者與素食者從肉鹼生成 TMAO 的能力顯著減少,這或許能用來解釋這類飲食為何對心臟健康有益。」

有兩位心臟疾病的專家說這個研究帶來重要的新視點。

根據 Robert Rosenson 醫師的看法,不好的飲食習慣似乎會增加 TMAO 的濃度,並會增加膽固醇進入動脈的情形進而干擾我們身體清除過多膽固醇的能力。Rosenson 醫師是紐約西奈山醫學院(Icahn School of Medicine at Mount Sinai)心臟代謝失調主任,他說:「這個研究丟出關於飲食、動脈硬化與心血管問題的重要新資訊。」

另外一位專家則特別提到紅肉與能量飲料。

紐約勒諾克斯山醫院(Lenox Hill Hospital)心臟照護副主任 Tara Narula 醫師:「大部分的美國人都聽過這樣一句話『you are what you it』,這句話可能比我們想像地還要真實。」

這個新研究帶來新的認知,許多像是能量飲料的補充品可能含有跟紅肉一樣有害血管的化合物。能量飲量或許並非是無害的,只是那些壞處並沒有辦法被消費者給察覺。

總結來說,這個研究傳遞出來的重要訊息就是一個有益心臟健康的飲食應該儘量少吃紅肉。

 

關於本文

  • 文章來源:WebMD 
  • 文章標題:Compound in Red Meat May Have Heart Disease Link
  • 文獻與人物:
    Robert S. Rosenson, M.D., director, cardiometabolic disorders and professor of medicine, Icahn School of Medicine at Mount Sinai, New York City; Tara Narula, M.D., associate director, Cardiac Care Unit, Lenox Hill Hospital, New York City;
    Cleveland Clinic, news release, April 7, 2013
  • 整理編譯:Sidney

2013年4月5日 星期五

多吃魚真能讓人活比較久嗎?

答案可能是肯定的,新研究支持經常吃富含 Omega-3 脂肪酸的魚很可能能夠延長你的壽命喔。

一個超過 2,600 位年長者參與的研究發現那些血中 Omega-3 濃度最高的人,平均壽命比血中 Omega-3 濃度較少的人要多兩年以上。鯖魚,鯡魚,湖鱒魚和長鰭鮪魚等魚類都是富含 Omega-3 脂防的魚。

哈佛公衛學院(Harvard School of Public Health)流行病學副教授 Dariush Mozaffarian 博士:「這不是一篇探討魚油補充品的研究,而是飲食與血液中 Omega-3 脂肪酸濃度的研究。」(哈佛公衛學院網站上的文章

這篇研究發表在內科醫學年鑑( journal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上,它並沒有直接證明吃魚將會延長壽命,不過它支持這當中確實是有關連存在。

 

吃越多死亡率越低

Mozaffarian 博士表示:「血中 Omega-3 脂肪酸的濃度與較低的死亡風險有關,尤其是在心血管疾病造成的死亡裡。」

Mozaffarian 博士發現血中 Omega-3 濃度最高的人整體死亡風險要比最低的人少了 27%,而就死於心臟病的風險來看,則能減少 35%。

魚含有對心臟健康有益的蛋白質與脂肪酸,而其他的研究已經發現多吃魚的飲食能降低心臟病死亡風險。不過在降低其他因素導致死亡方面,則還不是很清楚原因在哪。

相較於其他研究是以參與者的自我攝取狀況的描述,Mozaffarian 博士的團隊則實際測量這些脂肪酸在血液中的確切濃度。

研究開始的時候,研究者們會分析這些人們的血液樣本,然後做身體檢查並且經由訪談瞭解他們的生活方式。這些參與者的平均年齡是 74 歲,他們在這個時候都沒有服用 omega-3 的補充品。

在 16 年追蹤的期間,1,625 人死亡,其中 570 人因心血管方面的問題而死亡。血中 Omega-3 脂肪酸的濃度越高,研究期間的死亡風險就越低。

塔夫斯大學(Tufts University )心血管營養研究室主任與資深科學家 Alice Lichtenstein 強調該研究確實找到關聯,但要注意的是這樣並沒有辦法建立多吃魚與降低死亡風險兩者之間是有因果關係。

Lichtenstein 表示:「這個研究的結果支持吃比較多的魚與較低總死亡風險之間是有關連的,特別是來自冠心病的死亡。」她並未參與此研究。

不過研究者們沒辦法確認 Omega-3 濃度是直接發揮減少死亡風險的作用呢,還是單純來自於這些人本身就過著健康的生活方式。

舉例來說,與 Omega-3 脂肪酸攝取較少的人相比,攝取最多的人也吃比較多的蔬菜與水果,從這個觀點來看就可能推出單純補充魚油可能就沒辦法帶來相同的效果。

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每週攝取兩次 100 公克(3.5 盎司)油脂較多的魚,如鮭魚。

如果你現在是個不吃魚的人,那麼請別擔心,因為從不吃到吃一些魚似乎就能讓你獲得相當的好益處。

 

關於本文

  • 文章來源:WebMD 
  • 文章標題:Eat Fish, Live Longer?
  • 文獻與人物:
    Dariush Mozaffarian, M.D., M.P.H., associate professor, epidemiology, Harvard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Boston;
    Alice Lichtenstein, D.Sc., Gershoff Professor of Nutrition Science and Policy, and director and senior scientist, Cardiovascular Nutrition Laboratory, Tufts University, Boston;
    April 1, 2013, online,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 整理編譯:Sidney

2013年4月3日 星期三

從軟骨看早期退化性關節炎的新方法

1-shutterstock_114105160

新研究發現與運動相關的軟骨損傷能幫助鑑定人們是否罹患早期退化性關節炎。

研究者麻州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Alan Grodzinsky:「此發現將能改善早期偵測退化性關節疾病的徵兆,未來也可能被應用來改善修復軟骨的方法。」

研究者們發展出一種鑑定退化性關節炎相關變化的方法 --- 關節軟骨對高負擔活動(如慢跑或是跳躍)的反應。

軟骨是一種堅固、橡膠狀的組織,能作為骨骼間的緩衝並避免它們相互摩擦。退化性關節炎開始發展的時候,軟骨抵抗物理活動衝擊的能力就會變弱。我們現在已經知道導致這種能力失去的分子叫做糖胺聚糖glycosaminoglycans, GAGs

藉由使用這套新系統,研究者們發現耗盡 GAG 的軟骨在面對高負荷活動的時候會失去變硬的能力。GAG 流失也會造成軟骨液體的流失增加,這很可能是軟骨面對衝擊時保護能力下降的原因。

這個研究能能在人們還沒感到任何疼痛的階段就發現初期的軟骨退化,而在這個階段我們就應該注意慢跑或是跳躍之類的運動,以避免關節退化速度加劇。

約有 1/3 的年長者受到退化性關節炎的影響,並且是最常見的關節失調的類型。

 

寫在後面

雖然研究是說軟骨的損傷與運動有關,不過可別因為這樣就認為運動有害關節與軟骨的健康。適度的運動對關節是有保護的作用的,不過如果已經受傷了,就不要勉強自己活動,因為這個時候不管做什麼都可能會增加關節與軟骨的負擔,而加速退化。

 

關於本文

2013年4月2日 星期二

多吃點膳食纖維有助預防中風

1-shutterstock_112976938

專家說,要預防中風很簡單,只要多吃點水果、蔬菜就可以了。

根據一個新的英國研究指出,多吃點富含纖維的食物似乎就能降低中風的風險。 只要在每日的飲食中,增加 7 公克的纖維攝取,就能大幅減少一個人初次中風風險達 7 個百分點,這份調查結果是歸納自分析二十多年的研究結果。

英國里茲大學(University of Leeds )流行病學與生物統計中心 Victoria Burley 說:「這項訊息相當重要,因為大部分的美國人纖維攝取普遍不足。我們一天的纖維攝取應該是 25 – 30 公克,不過美國人的纖維平均攝取僅達建議攝取量的一半。」(編:台灣人們的平均纖維攝取一樣也不達建議用量的一半。)

對大多數人來說要每天多吃 7 公克纖維很可能是個難題。以實際食物來看,一份全麥義大利麵加上一份水果與一標準份量的蕃茄的纖維含量就可以達到這個目標。

過去已經有研究證實以植物為基礎的膳食纖維攝取是減少中風風險上升的關鍵因子。水果、堅果類、蔬菜與全穀類等食物是此種飲食的主要成員。

當通往腦部的血管被凝塊阻塞時就有可能發生中風,又或者腦中有血管破列出血的時候。中風與其他腦部血管疾病是世界上排名第二的殺手,每年因這些疾病有超過 6 百萬人死亡,並導致許多人失能。

Burley 表示:「不管是多麼小的事情,只要能改善預防成效就是重要的,可能因而影響數以千計人們的生命。」 這對已經處在中風風險的人尤其重要,像是有吸煙習慣、身體肥胖或是患有高血壓的人,都是中風風險較高的人。

這個發表在 Stroke 期刊上的研究,研究人員詳細調查過去曾在美國、日本、歐洲與澳洲等國家進行的八個研究。這些研究在 1990 ~ 2012 年間發表。

整體而言,研究團隊發現每天攝取越多膳食纖維的話,遭遇初次中風的風險就會越低。

不過研究者們無法確認出在這些研究中的食物資料庫裡頭,是哪種富含纖維的食物能提供最好的作用。而這需要更多的研究來才幫助我們找出哪些是理想預防中風的食物。此外,這個分析僅從攝取食物的纖維看到預防中風的好處。

Burley 強調;「增加你的纖維攝取並不是要你完全改掉現在的飲食。只需將白麵包改為全麥,或像是玉米片改為麥片的小變化而已。」如此簡單地措施能帶來許多好處,「我們已經發現只要稍微地增加纖維的攝取就能減少中風風險,特別是本來的飲食纖維量不多的人。」

 

簡單地說,就是要吃蔬菜與水果

德州大學南西醫學中心(University of Texas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 )臨床助理教授與註冊營養師 Lona Sabdon:「此英國的回顧研究的結論其實是過去好幾年來我們一直在告訴人們的。」

這不是纖維不夠就直接添加纖維的命題而已,問題在於我們該如何做出更健康的選擇,將飲食型態轉變成以植物為主,我們的現況是水果跟蔬菜都吃得不夠呀。

基於各種複雜的原因,使得食物中的纖維對健康有益,所以很難說單靠纖維就能預防中風。然而,無論如何每天吃四到五份的水果、把一半的主食類改為全穀類,這些基本原則是不變的。

如果你想要獲得健康,這麼做真的有用!

 

關於本文

  • 文章來源:WebMD 
  • 文章標題:More Dietary Fiber Might Help Thwart Stroke: Study
  • 文獻與人物:
    Victoria J. Burley, Ph.D., Nutritional Epidemiology Group, Center for Epidemiology & Biostatistics, University of Leeds, Leeds, England;
    Lona Sandon, R.D., assistant professor, clinical nutrition, University of Texas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 at Dallas;
    May 2013, Stroke
  • 整理編譯:Sidney

2013年3月25日 星期一

大部分的地球人都吃太鹹啦!

1-shutterstock_29443810

根據一項最近的研究調查顯示,這世界上有四分之三的成年人每天吃的鹽約是每日建議攝取量的兩倍。

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人們每天不應攝取超過 2,000 毫克的鈉,而美國心臟學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更進一步建議每天鈉的攝取上限應該定在 1,500 毫克。

在 2010 年,成年人平均每天從食鹽、市售食品、烹調過程中添加的醬油中攝取到將近 4,000 毫克的鈉。而美國的每日平均鈉攝取量是 3,600 毫克。

與此研究無關的專家 David Friedman 醫師(North Shore-LIJ's Plainview Hospital):「美國人還是吃太多鹹的食物了,而這些都是多的,實際上並不需要吃這麼多。我看到許多病患都誤以為自己吃了低鹽或減鹽的食物,但其實他們到頭來吃的鹽遠遠地超乎他們的想像。吃太鹹會造成液體留滯、增加血液體積、高血壓並可能在短時間內有呼吸短促與四肢出汗的情形發生。」

長期鹽攝取過多可能會造成高血壓、腎臟與心臟疾病、心臟病發作與心臟衰竭等問題。

主持者研究的是哈佛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 Saman Fahimi 博士,他表示:「這是第一個從國家、年齡、與性別來看鈉攝取量。我們希望我們的發現將影響各國政府去發展降低鈉的公共衛生干預措施。」

 

大家都吃很鹹?

鹽吃最多的國家是哈薩克(Kazakhstan),平均每天吃了 6,000 毫克的鈉,這相當於 15 公克的食鹽。而非洲的肯亞與馬拉威則是鈉攝取量最低的,平均每天約 2,000 毫克。

台灣人的鈉攝取狀況又如何呢?

根據 2005-2008 年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一般成年人的攝取約在 3,200 毫克 ~ 4,400 毫克,如果三餐幾乎都外食的人,鈉攝取量會更多。台灣對成人的鈉建議攝取量是 2,400 毫克,不過一般還是會建議不要超過 2,000 毫克。

整體來說,估計世界上約有 99% 的人,鈉攝取量超過 WHO 的建議。

Friedman 博士:「一茶匙的鹽鈉含量就超過 2,000 毫克。醫師與營養師的食物處方會使用比較多的香辛料與草本植物;較少的鹽與加工食品,此外推動以植物為基礎並儘量選擇新鮮食材的飲食也有助於減少食鹽的攝取。」另外一位專家同意這個研究,並指出另外一個可能的原因。

Dana Angelo White 營養師:「美國人還是吃太鹹了!罪魁禍首是誰呢?這個國家的人有太多的人不是在家裡用餐。這些人們主要的鈉不是來自家裡頭桌上擺的食鹽,它來自於餐廳、高度加工的方便食品。基本上來說,這些食物單獨來說並不是錯的東西,但當它們成為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時,鹽的攝取就那麼的累積起來了。」

 

 

關於茶匙 

1-shutterstock_77618599

上圖是常見的量匙,到市場上買到的可能會有支數上的差異,不過基本上都會有這四把,從左到右分別是 1 湯匙、1/2 湯匙、1 茶匙 與 1/2 茶匙。

 

關於本文

  • 文章來源:WebMD 
  • 文章標題:Most of World's Adults Consume Too Much Salt, Study Finds
  • 文獻與人物:David Friedman, M.D., chief, Heart Failure Services, North Shore-LIJ's Plainview Hospital, Plainview, N.Y.; Dana Angelo White, M.S., R.D., clinical assistant professor of athletic training and sports medicine, Quinnipiac University, Hamden, Conn.;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news release, March 21, 2013
  • 整理編譯:Sidney

2013年3月12日 星期二

高心臟病風險與掉牙的關係

1-shutterstock_70304818

 

對成年人來說掉牙已經夠慘了,但現在有個大型的國際研究顯示掉牙還跟幾個與心臟病風險因子有關係。

這些心臟病相關的風險因子有糖尿病、肥胖、高血壓以及抽煙。

此研究分析將近 1萬6千位遍及 39 個國家的人口腔健康的資料,這些資訊裡頭有他們還有幾顆牙齒還有牙齦出血的頻率。約 40% 的參與者牙齒少於 15 顆,而有 16% 的人沒有牙齒,此外有 25% 的人有牙齦流血的情形。

每少一顆牙齒,體內一種有害酵素的濃度就會增加,這種酵素會促進發炎反應,而且還會使血管變硬。研究的作者也強調隨著牙齒數目的減少,其他心臟病風險指標也會更著增加,像是壞的膽固醇 LDL 增加、血糖濃度與血壓較高,還有腰圍也會比較大。

此外,研究調查也發現牙齒比較少的人也比較容易罹患糖尿病,每少一顆牙風險就會增加 11%。

曾經吸煙或目前正在吸煙的人也和牙齒掉落有關聯。牙齦出血的情形也和較高濃度的 LDL 和 血壓有關。

研究者表示現在我們還不知道掉牙、牙齦健康還有心臟健康之間的關係究竟是什麼。

瑞典烏普薩拉大學(Uppsala University )醫藥科學院 Ola Vedin 博士:「不論牙周病是不是真的導致冠心病。或許它們可能各自來自同樣的危險因子。相信兩者有著因果關係的人們提出了幾個理論,其中一個是「系統性發炎(systemic inflammation)」,也就是血液中出現感染牙齒的細菌,而這些細菌侵襲導致冠狀動脈斑塊。

 

由於這個研究是在醫學研討會上發表的研究,在研究正式發表前我們應該將相關的資料與結論視為初步的研究結果。

 

關於本文

2013年2月23日 星期六

鈣補太多可能會增加女性心臟病風險

1-shutterstock_84901402

一個瑞典的大型研究結果顯示女性每天從高鈣飲食與鈣補充品獲得超過 1,400 毫克的鈣可能會讓心臟病風險提昇將近兩倍。

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都能藉由補充鈣片來與防骨質疏鬆,而另外有個新研究也發現男性攝取過多的鈣會增加他們的死亡風險。

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發言人 Gregg Fonarow 醫師:「許多年長的成年人會從飲食中增加鈣的攝取或是補充鈣片來預防骨質流失,而且也有單獨增加鈣質或與維生素 D 一起補充可能有助於改善心血管健康的推測。」他與此研究無關。

加州大學心臟病學 Fonarow 教授表示:「只是最近有一些研究支持從飲食或是鈣片中攝取高量的鈣可能不僅不能改善心血管健康,還可能與心臟病發與致死的風險增加有關聯。」

為了調查鈣的補充是否增加死於心臟病的風險,瑞典烏普薩拉大學(Uppsala University )整型外科臨床教授 Karl Michaelsson 醫師帶領的研究團隊,從乳房X光檢查研究計畫中蒐集超過 6 萬名女性的資料。 

追蹤時間超過 19 年,在這期間將近 1 萬 2 千名女性死亡,幾乎有 4 千名女性死於心血管疾病,其中約 1,900 名死於心臟病,1,100 名死於中風。

 

鈣太多太少都會增加死亡率

從每天鈣質攝取超過 1,400 毫克的女性身上觀察到最高的死亡率。另外,每天鈣質攝取低於 600 毫克的女性也有死亡率增加的情形。

而且,Michaelsson 醫師的團隊還發現一天攝取 1,400 毫克的鈣並且使用鈣補充品的風險會比不使用鈣補充品的更高。

總的來說,女性一天攝取超過 1,400 毫克的死亡風險是每天攝取 600-999 毫克女性的兩倍以上。 美國官方對於成年人每日鈣質的補充建議是 1,000 ~ 1,200 毫克。

根據該研究作者所述,飲食中鈣太少或太多會影響身體正常控制的能力,導致血中鈣濃度發生變化。 不過研究認為與其擔心增加飲食的鈣是否足夠,還不如重視鈣質攝取太少上。

 

鈣與心臟疾病的風險關係尚未確立

目前還沒有任何一個單一的人類因果研究證明飲食或是鈣補充品對心血管疾病有害。

雖然這個研究出現鈣質攝取與女性心臟疾病死亡風險增加有緊密的關係,但它並沒有建立兩者之間是否有因果關係。

台灣對於成人鈣質的建議攝取量是 800 毫克,孕婦會增加到 1,000 ~ 1,200 毫克。且根據國民營養調查,國人鈣質普遍不達建議量,也就是說我們該擔心的不是吃太多,而是鈣質攝取不足的問題呀。

當然,如果有吃鈣質補充品習慣的人,衡量自己飲食的攝取再去補充是比較適當的作法。 

 

關於本文

  • 文章來源:WebMD 
  • 文章標題:Calcium Supplements May Raise Women's Heart Risk
  • 文獻與人物:
    Gregg Fonarow, M.D., spokesman,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nd professor, cardiolog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Taylor Wallace, Ph.D., senior director, Scientific; Regulatory Affairs, Council for Responsible Nutrition;
    Feb. 12, 2013, BMJ, online
  • 整理編譯:Sidney

2013年2月20日 星期三

咖啡因與低出生體重的關係

1-1236926_

新研究發現咖啡因可能與新生兒低出生體重有關,且飲用咖啡也可能會讓懷孕期變長。

這份研究報告認為每天飲用 200-300 毫克的咖啡因會讓嬰兒的出生體重少 27% ~62%。低出生體重會增加某些健康問題的風險,研究人員認為應該重新思考安全限制的建議用量。

 

媽媽吃什麼嬰兒就會吃到什麼

媽媽吃或喝的任何食物都可能會影響到成長中的胎兒。而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健康的機構總會設定一些建議的限制,像是對酒精還有咖啡因的攝取就有提出建議。

除了營養素還有氧氣之外,咖啡因也會通過胎盤接觸胎兒。然而,咖啡因對寶寶的作用跟大人可是很不一樣的。

美國婦產科學會(The 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 ACOG)建議每天咖啡因攝取不應超過 200 毫克,這相當於兩杯 8 盎司(236 毫升)的現煮咖啡。咖啡館咖啡的咖啡因含量可能會比較高。

此外,茶、可樂、能量飲料還有巧克力也都是咖啡因的來源。

這篇發表在 BMC Medcine 期刊的研究調查十年間約 6 萬名孕婦的飲食與嬰兒的出生體重資料。研究把所有咖啡因的來源都列入考量。

 

研究結果

研究者是薩爾格林斯卡大學醫院(Sahlgrenska University Hospital) Verena Sengpiel 醫師:「我們在這個研究裡面發現不管是總咖啡因或是咖啡的咖啡因攝取與早產無關,不過我們確實觀察到咖啡因與小於胎齡有關連。」

而咖啡因的來源似乎會造成差異。每天攝取 100 毫克咖啡因的女性,一般來說會增加 5 個小時的懷孕期。然而,同樣 100 毫克來自咖啡的咖啡因卻會增加 8 個小時。Sengpiel 醫師表示我們應該重新審視現行的建議限制量。

 

看到這兒,喜歡喝咖啡的懷孕女性們該怎麼辦呢?

英國皇家婦產科學院(Royal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Pat O’Brien 醫師:「比較合適的建議是保持最低的限度。一天一杯或頂多兩杯吧。」

 

關於本文

2013年1月28日 星期一

抽煙會讓人少十年壽命

1-1151676_46289248

 

現在吸煙女性死於肺癌與其他抽煙相關疾病的情形已經與男性相當,平均而言,抽煙的人會比不吸煙的人提早十年離開這個世界。

這些結果是來自於兩個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關於抽眼者死亡趨勢的研究。

加州大學戒菸中心(Smoking Cessation Leadership Center ) Steven A. Schroeder 醫師:「這兩個研究點出一個事實 -- 在美國抽煙依然是主要造成死亡的原因。」

 

吸煙的危害,男女都一樣

美國癌症 Michael J. Thun 醫師帶領一個追蹤五十年間橫跨三個時期的抽煙死亡研究。他說新的研究資料確認女性吸煙的死亡風險跟男性是一樣的。

這個分析研究包含 2.2 百萬年齡 55 歲以上成年人的資料。Thun 醫師說:「當女性跟男人一樣的抽煙,她們就會像男人一樣地死去。」

女性是在 1960 年代才開始有比較多的人開始吸煙,比男性開始大量吸煙的時間慢了 20 多年。吸煙比率在 60 年代後期達到高峰,根據美國 CDC 的統計資料,那時候女性吸煙的比率大概是三個人有一個吸煙。

此增加趨勢可不是單純的巧合,因為在那個時候開始有煙商針對女性推出商品。

從研究中的資料顯示在 1960年到 2000年間的女性吸煙者死於肺癌的風險增加了 23 倍。

 

早點戒菸能多活幾年

在第二個分析當中,研究者們確認吸煙者年屆中年以後會因為抽先的習慣而少了十年的壽命,不過如果能在四十歲以前戒菸的話,就可以多活幾年。

研究者分析從 1997 年到 2004 年間訪談 20 萬名以上 25 歲以上的男女所獲得的資料,其中約有 1萬 6 千個人在幾年後已確認死亡。

他們的發現有:

  • 在 30 與 40歲中之前戒菸的人能得到 9 年的壽命。而那些在40 歲中到 50 多歲戒菸的人,能獲得 6 年的壽命。而在更年長到 65 歲以前戒菸的人,則能多 4 年左右的壽命。
  • 25 到 79 歲間的吸煙者,死亡風險是同樣歲數沒吸煙者的三倍。
  • 不曾吸煙的人活到 80 歲的機率是吸煙者的兩倍。

研究者聖米高醫院(St. Michael's Hospital) Prabhat Jha 醫師說該研究透漏出一個關鍵的訊息,就是不管是早還是晚戒菸,這對抽煙者的健康都有所助益。「在 40 歲以前戒菸,當然最好是在 40 歲以前啦,就能讓你多活個十年。不過不要誤會,這並不是說你在 40 歲的時候戒掉煙就萬事太平了。因為戒菸者的死亡風險還是比不曾吸煙的人高,不過跟你繼續抽下去相比,風險確實會下降許多。」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死亡率攀升,是「淡煙」的錯嗎?

我們從男性與女性吸煙者兩者身上的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死亡趨勢上發現了一個新的分佈。

吸煙者因 COPD 而死亡的比率持續攀升,而該疾病會在年輕吸煙者五十到六十歲的時候要了他們的命,當然對年紀大的人也一樣。

Thun 醫師認為那些稱為「淡」與「低焦油」香煙的流行或許該負相當大的責任。因為這些香煙是以比較無害或是替代一般香煙的訴求在市場上行銷販售。

香煙被製造成不容易把菸草的煙吸入肺中,不過抽煙的人卻只要呼吸得用力一點,依然能從被稀釋的煙中吸到尼古丁。

Thun 醫師:「這些品牌也許該部份或甚至得為來自 COPD 的死亡率增加負責,沒有所謂安全的香煙。」(ps:請大家別吐嘈說還有電子煙喔~)

這兩篇研究由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所贊助。American Cancer Institute、Canadian Institutes of Health 與 Bill and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 也貢獻了他們的研究發現。

 

 

延伸閱讀

  1. 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自我照顧
  2. 遠離 COPD!戒菸就對了

 

關於本文

  • 文章來源:WebMD 
  • 文章標題:Smokers Die About a Decade Earlier on Average
  • 文獻與人物:
    Thun, M.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Jan. 24, 2013.
    Jha, P.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Jan. 24, 2013.
    Michael J. Thun, MD, former vice president emeritus,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Prabhat Jha, MD, director, Center for Global Health Research, Toronto, Canada.
    Steven A. Schroeder, MD, Department of Medicin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 director, UCSF Smoking Cessation Leadership Center.
    Press release, St. Michael’s Hospital.
    Press release,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CDC: Smoking rates by sex.
  • 整理編譯:Sidney

2013年1月23日 星期三

睡前來一杯可能無助於睡眠

1-shutterstock_48753028

如果你睡前不來一杯就覺得睡不著的話,請先看看這篇文章後,再重新思考一下喔。

有篇回顧 27 個篇文獻的研究發現酒精並沒有辦法改善睡眠品質。酒精確實能讓健康的人們比較快入睡,並深眠一會,但它卻會減少快速動眼期(rapid eye movement, REM)的睡眠時間。

如果你在睡前喝越多,減少 REM 的作用越明顯。REM 通常發生在入睡後 90 分鐘。我們大多在這個睡眠階段做夢,同時它也是最具恢復身體疲勞的睡眠時間。REM 受到干擾可能會讓你白天想睡覺、注意力不集中,並劫持你該有的睡眠。

研究者,倫敦睡眠中心的醫學博士 Irshaad Ebrahim 說:「酒精能引起你的睡意,這讓它看似能幫助你睡覺,不過就整個睡眠期來看的話,它反而會打擾的睡眠,特別是下半晚。另外,酒精也會抑制呼吸並能促使睡眠呼吸終止(sleep apnea)的發生。」

睡前酒喝越多的人,干擾就越強。1~2 的*標準飲用量 似乎就會對睡眠產生影響。

* 標準飲用量:依國家不同有不同的定義,不過這邊指的 1~2 標準飲用量相當於 1罐 330 ml 啤酒。

 

酒不是安眠藥

Ebrahim  博士說:「酒精馬上與短期影響是減少入睡的時間,而這作用在前半晚睡眠的效果或許是讓失眠的人使用酒助眠的部份理由。然而,這會被後半晚發生的干擾給全數抵銷掉。人們不應該把酒當成安眠藥來用,經常喝酒助眠還可能會造成酒精依賴的結果。」

北岸-長島猶太裔醫療系統(North Shore-Long Island Jewish Health System,North Shore-LIJ)成癮專家 Scott Krakower 說酒讓人們誤以為他們睡得比較好。「喝酒的人通常都會覺得它們的睡眠獲得改善,但實際上並沒有。」

在斯科茨代爾的睡眠專家 Michael Breus 博士表示快速動眼期是較能恢復精神的睡眠期。「酒不是一個洽當的安眠藥。如果你依賴酒精入睡,那麼你夢遊、說夢話的可能性會高很多,而且你的記憶力也可能會出問題。」

如果你有睡眠的困擾,那麼跟你的醫生討論看如何改善你的睡眠品質。當然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也相當有幫助。以下提供幾個幫助改善睡眠的習慣:

  • 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切記,睡覺前幾個小時別運動。
  • 傍晚以後避免咖啡因、酒精或抽煙
  • 在床上只做睡覺跟那檔事就好
  • 設定規律的起床與睡覺的時間

 

關於本文

  • 文章來源:WebMD 
  • 文章標題:Alcohol and a Good Night's Sleep Don't Mix
  • 文獻與人物:
    Ebrahim, I. Alcoholism: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2012, study received ahead of print.
    Irshaad Ebrahim, medical director,The London Sleep Centre in London, U.K.
    Michael Breus, PhD, sleep specialist, Scottsdale, Ariz.
    Scott Krakower, DO, addiction specialist, North Shore-LIJ, Mineola, N.Y.
  • 整理編譯:Sid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