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28日 星期四

人類在七或八歲的時候學會「分享」

我也要吃....
圖片來源: stock.xchng

 

3 或 4 歲的小孩是自私且不喜歡分享的,這對家中有學走路小孩的父母來說可不是個好消息。然而瑞士研究帶來了好消息,小孩在 7 或 8 歲的時候,會開始發利他行為與想要對事物公平的渴望。

研究由蘇黎士大學(University of Zurich )的 Emst Fehr 主持,結果會發表在 Nature 期刊上。研究是以 229 位瑞士兒童為對象。

該研究深入探究兒童何時學會分享,了解在幾歲的時候「公平」對他們來說變得重要,不管是哪一種情形,他們更願意和他們已經認識的兒童分享。另外,研究也調查出生順序如何影響他們分享的意願。

為了進行這項研究,會提供給兒童糖果,並且挑選好幾種劇本來進行。

在一個名為分享對待(sharing treatment)的劇本裡,有兩個選擇給孩童挑選。

選擇一、一個糖果給小孩,一個給另外一個小孩。

選擇二、兩個糖果都給小孩,另一個小孩則沒有糖果。

 

在「分享對待(sharing treatment )」的劇本當中,3 與 4歲的兒童只有 8.7% 會把糖果給另外一個小孩。而 7 和 8 歲的小孩則有 45%  願意分享糖果的其中之一給另一個小孩。根據研究者的資料,一般來說在所有的劇本裡,年紀較大的兒童越會有平等的結果。他們更有想要每件事情要公平的傾向。

以「羨慕對待(envy treatment)」的劇本為例,當孩童能夠選擇「一個糖果給自己;另一個給夥伴」或「一個糖果給自己;兩個給夥伴」的時候,年紀較大的兒童傾向讓每個人應該只拿到一個糖果。

研究還假設當兒童變得越平等主義時,他們也變得更自我中心。在某些情況下,兒童會與來自他們學校的兒童配成對,有些是認識的有些是不認識的。不管是那個年齡,孩童都比較喜歡與認識的兒童分享,而這樣的傾向會隨年齡的增加而提高。

研究者也依照他們的出生次序去做資料分組。沒有兄弟姊妹的兒童比有兄弟姊妹者要容易去分享。而最不願意去分享的是誰呢?

「老么。」
(我的老天...我就是老么呀~  >"<)

研究者們主張研究「平等主義(egalitarianism)」和「自我中心(parochialism)」與它們之間的關聯性對於了解人類演化是很重要的。研究人員表示:「這些結果指出人類的平等主義與自我中心有著深厚的根源,鑑於近來的演化論,童年時期時利他分享與自我中心的同時出現是相當耐人尋味的。」

 

讀這篇文章的時候,突然連想起一則廣告:「你一瓶...我一瓶....」

 

 

關於本文

2008年8月8日 星期五

吃魚可能能促進記憶與預防中風

沙丁魚也是 Omega-3 脂肪酸的來源
圖片來源:stock.xchng

 

飲食中富含非油炸的魚能保護腦部免於那些會導致失智症與中風的傷害。

 

規律地食用非油炸的魚類可幫這年長者維持他們的記憶與避免中風。

研究發現年每週食用三次以上的鮪魚與其他富含 Omega-3脂肪酸魚類的年長者比較不容易發展成「無症狀」的腦損害,這種損害會導致認知能力衰退與中風。

腦損傷(或梗塞)是一種腦部組織區域的損傷。一般來說該損傷是起因於該區域血流缺乏所致。如果傷害並未發展成可辨識的中風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或稱為微中風,這樣的損傷稱為「Silent(無症狀的)」。無症狀腦損傷是非常常見的,尤其是當人變老的時候。這些損傷可能導致思考問題、記憶遺失與中風。

芬蘭庫奧皮歐大學(University of Kuopio) Jyrki Virtanen 博士表示:「過去的發現已經證實魚和魚油能幫助預防中風,不過這研究是唯一研究魚在健康年長者的無症狀腦損傷上的效果。」

Virtanen的研究團隊為了這個研究以核磁共振掃描 3,600 位 65歲以上年長者的腦部,而這些年者沒有任何心血管疾病的病史。研究者在五年後再次掃描2,313 位同意接受追蹤者的腦部,並以問卷的方式調查他們的飲食,當中包含著他們吃了多少魚的問題。

在比較腦部掃描的資料與分析飲食資訊後,研究團隊得知每週至少食用非油炸鮪魚或其他富含 Omega-3 魚類三次的成年人,腦損傷的風險比那些較少食用該類食物者要來得低。

每週只吃一份魚在這方面也有助益。這類成年人無症狀腦損傷的風險減少13%。 而那些規律選擇食用健康魚類者,他們腦部白質(white matter )的變化較少。

 

腦部白質的位置
圖片來源:Wikipedia

 

Virtanen:「雖然食用鮪魚或其他魚類似乎有助保護人們對抗記憶遺失與中風,而這些結果在那些食用油炸魚的人們身上則沒有。還需要更多的研究去了解為何這些種類的魚可能有保護的效果,不過屬於 Omega-3 脂肪酸的 EPA與DHA看來似乎是主角。」

In addition to tuna, salmon, mackerel, herring, sardines, and anchovies are all rich in omega-3 fatty acids.

此外鮪魚、鮭魚、鯖魚、鯡魚、沙丁魚與鯷魚都是富含 Omega-3 脂肪酸的魚類。

 

關於本文

  • 新聞來源:WebMed
  • 新聞標題:Fish May Boost Memory, Prevent Stroke
  • 文獻來源:

    News release, 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

    Virtanen, J. Neurology, August 2008; vol 71: pp 439-446.

  • 整理編譯:Sidney

2008年8月6日 星期三

果糖可能讓你更胖

水果富含果糖,
但同時也含有不少維持身體代謝的營養素

 

研究發現簡單的糖類以驚人的速度轉變成脂肪

 

減重的人都知道要限制糖的攝取,然而新的研究發現並不是所有糖的效果帶來的影響都是一樣的。

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University of Texas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 UTSW)的研究發現人體把果糖轉換成脂肪的效率遠比其他糖類好。UTSW 中心研究人類營養的 Elizabeth Parks 博士:「我們的研究是首次發現人類能利用果糖為原料以驚人的速度製造脂肪。」

這發現也許能用來解釋高果糖玉米糖漿的確證,比起其他糖的攝取,食品加工食品中過多的甜味劑,確實會導致更多的體重增加。

 

糖:果糖、葡萄糖蔗糖

Parks 與研究團隊研究果糖是單純果糖,而不是高果糖玉米糖漿或是蔗糖(果糖與葡萄糖的混和物)。幾乎所有我們從食物吃到的糖多少都會含有果糖與葡萄糖。

「研究的目的不在於測試高果糖糖漿的效果,此研究不著墨於此。」Parks 表示。取而代之,研究人員想要找出果糖是否比葡萄糖更容易導致肥胖的產生。

他們讓六個健康的人在早餐時,飲用含有三種不同糖組合的飲料,被且小心的控制他們午餐好幾個星期。

在一個試驗當中,早餐飲品包含有 100% 的葡萄糖,類似口服葡萄糖耐性試驗的作法。另一組,飲料含有 50% 的葡萄糖與 50% 的果糖,而第三組則是 25% 葡萄糖與 75% 果糖。

研究人員測量肝臟中糖類變成脂肪的轉換,以含糖早餐如何影響之後一整天被吃食物的代謝。他們發現當早餐的飲料含有果糖時,糖類轉變成脂肪的脂肪生成作用明顯增加。

此外,研究認為如果果糖與脂肪或是在攝取脂肪前食用,脂肪會更容易被貯存起來。Parks 提出的解釋是肝臟對於葡萄糖有類似交通警察的行動,決定葡萄糖將會被燃燒產生能量或是貯存為脂肪。換句話說,果糖似乎就不受肝臟的指揮。

Parks:「果糖轉變成脂肪的速度很快,且當這項過程開始的時候,似乎有個訊號跑到肝臟,並告訴它貯存所有其他你看到的脂肪。」

 

水果是OK的,但加糖的不OK

然而在現實的生活中不管我們怎麼去閃躲,要從飲食避免果糖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水果含有不少果糖,但它們也含有纖維與營養素,對維持我們的生理機能是相當重要的,不管你是否要減重都一樣。

同屬於 UTSW 但未參與研究的營養學家 Sandon 說:「吃水果對健康帶來的好處遠大於輕微增加脂肪產生的缺點。」

所以單就果糖轉變為脂肪速度較快就把它當做不好的東西-,其實並不洽當,不管是哪種食物、營養素,吃需要的量、適當的量才是我們應該要做的。

 

結論

當有人問我吃果糖好不好?
我會回答「適量」就好,不會因為有研究發現果糖比較容易脂肪而說避免含有果糖的食物。

你可能曾聽到某些專家說吃什麼對身體有害的說法,但在接收那樣的訊息之前,我們是不是該問一下怎麼吃才會變成有害呢? 任何東西吃多就會有害,就像最單純的水,喝太多的水會有水中毒的情形。

也許我們該建立的是「取自己身體需要的食物」才是比較好的方法。

 

 

 

關於本文

  • 新聞來源:WebMed
  • 新聞標題:Fructose May Make You Fatter
  • 文獻來源:

    Parks, E.J., The Journal of Nutrition, August 2008; online edition.

    Elizabeth J. Parks, PhD, associate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Texas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

    Lona Sandon, RD, assistant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Texas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 spokeswoman,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

    MSNBC.com: "High-fructose corn syrup: Sugar on Crack?" March 30, 2006.

    Madelyn Fernstrom, PhD, CNS, director, Weight Management Center,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Medical Center.

    Statement from Audrae Erickson, president, Corn Refiners Association.

  • 整理編譯:Sid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