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演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演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9年1月22日 星期四

女人比男人難耐食物的誘惑?

 

研究發現女性比較難抵抗對食物的慾望

 

從腦部造影的研究,飢餓的女性比男性較不能控制她們對食物的慾望。

這個發現也許能夠解釋為何女性較容易有情緒性攝食的傾向,以及執行減重計畫會比男性還來得容易失敗。

研究領導者 Gene-Jack Wang MD 說:「不論是否試著壓抑對食物的慾望,女性對食物的反應是較為強烈的,她們有較為強烈的訊息傳遞(此訊號是腦中控制食慾感知與對吃得慾望。)」

Wang 是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National Laboratory)醫學部主席,他和同僚以先進的腦部造影獲知腦中涉及攝食行為的部位。

之前她們已經證實肥胖者比一般人要來得不容易察覺自己的胃是滿的。最近她們則是在觀察飢餓者在看、聞與嚐喜歡的食物時(不是把食物吃掉,只是嚐味道而已),腦中發生了什麼事情。

他們在這些研究對象中發現有些人腦中與情緒管理與動機有關的部位有非常強烈的反應。然而其他的人,這些訊號就沒那麼強。 Wang 猜想這應該是因為男女對食物的反應不同的關係。

因此他們以腦部正子掃描(PET brain scans)測試了13位女性與10位男性。為了確定受試者是飢餓的,因此讓他們在接受掃瞄前禁食18小時。此外,為了讓參與者們對此研究很感興趣,研究者們提供他們喜歡的食物:培根雞蛋起司三明治、肉桂卷(cinnamon buns)、披薩、起司漢堡、炸雞、千層麵(lasagna)、烤肋排、冰淇淋、布朗尼以及巧克力蛋糕。

掃瞄期間,參與者能看與聞食物。他們還能用嚐嚐食物的味道。為了確保參加者們依然保持興趣,研究者們每四分鐘就會端上熱騰騰的食物來引誘他們。

只是,在掃瞄的這三十分鐘結束,並完成一個有關他們飢餓的感覺、對食物慾望的問題後才能吃東西。

在進行第二輪的掃瞄前,研究者要求他們試著忽略食物與轉移他們對食物的注意力。在這次掃瞄期間,參與者被要求「抑制對食物的慾望與壓抑飢餓的感覺。」

這項任務對男性來說很容易。當他們嘗試抑制他們對食物的慾望時,腦部造影顯示與飢餓相關的活動較少。

但同樣的情形並未發生在女性身上。儘管有些女性在抑制食慾的表現比男性好,但整體來說女性不管是有沒有試著抑制對食物的慾望,腦部的活動並未有很大的差異。

 

此研究發現適合裡的嗎?

WebMed 向美國賓州大學的糖尿病、肥胖與代謝研究所的主任 Rexford S. Ahima 博士詢問這個問題。Ahima 是一位對於攝食行為與體重控制的腦部迴路專家。

Ahima:「我們看見有越來越多關於我們行為會表現於進食方式上的架構基礎。也許我們的大腦就像硬體線路一樣事先決定好我們吃的方式。Wang 的研究有趣的地方在於當他們把食物呈給受試者並要求他們以意志力抑制對食物的慾望時,男性的表現較女性好。」

不過 Ahima 強調這個研究僅證實男性對食慾的抑制能力較佳。至於在克制情緒攝食上,男性是否比女性強呢? Ahima 認為這還必須要有直接的研究才能知道。

 

性荷爾蒙會影響飢食慾

為何男女的腦部反應會有差異呢? Wang 與 Ahima 猜測女性荷爾蒙應該是主要因素。

Ahima:「在女性荷爾蒙傾向促進體重增加與過度攝食之間是有著關聯性存在的。有些女性在月經週期時會伴隨著暴食的傾向。再來看看懷孕,它會讓一些女性有過度攝食的情形,不過有些沒有。因此以性別來看的話這是完全不同的差異,只是情形會因人而異。」

Wang 認為女性可能已經發展成比男性更為熱切地去找尋食物。

Wang:「會有這樣的傾向很可能是基於演化上的需求,因為女性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她們必須哺育嬰兒。從整個人類的歷史來看,人們可能從沒吃飽過。雖然些樣的情形在已開發國家不再是個問題,但對腦部迴路來說這一然是個問題,因此當我們處在高熱量食物的環境中,還是會被吸引的。」

Wang 給那些發現自己不能控制吃的人一個建議 --- 隨手準備低卡食物。

Wang:「我們現在的生活型態跟我們的祖父母已經有很大的差異。我的工作與生活型態充滿著壓力。所以當我們看食物時我們會吃掉它,這是因為我們對所面對的問題所作的一種補償性行為。抑制管理是很重要的,除非你能讓自己與營養食物的環境隔絕。」 

 

關於本文

  • 新聞來源:WebMed
  • 新聞標題:Hunger Control: Women the Weaker Sex?
  • 文獻來源:

    Wang, G.-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early online edition, Jan. 15 2009.

    News release, 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

    Gene-Jack Wang, MD, senior scientist and chairman of medical department, 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Upton, N.Y.

    Rexford S. Ahima, MD, PhD, associate professor of endocrinology, diabetes, and metabolism; director, obesity center, Institute for Diabetes, Obesity, & Metabolism,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School of Medicine, Philadelphia.

  • 整理編譯:Sindey

2008年8月28日 星期四

人類在七或八歲的時候學會「分享」

我也要吃....
圖片來源: stock.xchng

 

3 或 4 歲的小孩是自私且不喜歡分享的,這對家中有學走路小孩的父母來說可不是個好消息。然而瑞士研究帶來了好消息,小孩在 7 或 8 歲的時候,會開始發利他行為與想要對事物公平的渴望。

研究由蘇黎士大學(University of Zurich )的 Emst Fehr 主持,結果會發表在 Nature 期刊上。研究是以 229 位瑞士兒童為對象。

該研究深入探究兒童何時學會分享,了解在幾歲的時候「公平」對他們來說變得重要,不管是哪一種情形,他們更願意和他們已經認識的兒童分享。另外,研究也調查出生順序如何影響他們分享的意願。

為了進行這項研究,會提供給兒童糖果,並且挑選好幾種劇本來進行。

在一個名為分享對待(sharing treatment)的劇本裡,有兩個選擇給孩童挑選。

選擇一、一個糖果給小孩,一個給另外一個小孩。

選擇二、兩個糖果都給小孩,另一個小孩則沒有糖果。

 

在「分享對待(sharing treatment )」的劇本當中,3 與 4歲的兒童只有 8.7% 會把糖果給另外一個小孩。而 7 和 8 歲的小孩則有 45%  願意分享糖果的其中之一給另一個小孩。根據研究者的資料,一般來說在所有的劇本裡,年紀較大的兒童越會有平等的結果。他們更有想要每件事情要公平的傾向。

以「羨慕對待(envy treatment)」的劇本為例,當孩童能夠選擇「一個糖果給自己;另一個給夥伴」或「一個糖果給自己;兩個給夥伴」的時候,年紀較大的兒童傾向讓每個人應該只拿到一個糖果。

研究還假設當兒童變得越平等主義時,他們也變得更自我中心。在某些情況下,兒童會與來自他們學校的兒童配成對,有些是認識的有些是不認識的。不管是那個年齡,孩童都比較喜歡與認識的兒童分享,而這樣的傾向會隨年齡的增加而提高。

研究者也依照他們的出生次序去做資料分組。沒有兄弟姊妹的兒童比有兄弟姊妹者要容易去分享。而最不願意去分享的是誰呢?

「老么。」
(我的老天...我就是老么呀~  >"<)

研究者們主張研究「平等主義(egalitarianism)」和「自我中心(parochialism)」與它們之間的關聯性對於了解人類演化是很重要的。研究人員表示:「這些結果指出人類的平等主義與自我中心有著深厚的根源,鑑於近來的演化論,童年時期時利他分享與自我中心的同時出現是相當耐人尋味的。」

 

讀這篇文章的時候,突然連想起一則廣告:「你一瓶...我一瓶....」

 

 

關於本文

2007年12月19日 星期三

不會忘記他人的臉孔? 與演化有關

記住臉孔的能力可能是演化來的
圖片來源:stock.xchng

 

新的研究顯示你的基因可能影響你記住臉孔與地點的能力。

此研究有兩個重要的發現:

  1. 比起記住物體與虛構的單字,人們比較擅長記住臉孔與地點。
  2. 人們回想起臉孔與地點的技巧可能受他的基因影響。

 

這些結果是來自於同卵雙胞胎(擁有一樣的基因)與異卵雙胞胎(基因不同)的研究。

研究讓每對雙胞胎看一系列顯示在電腦螢幕上的臉孔、地點(房子)、物體與可發音卻沒有意思的單字(像是 "banrat")。如果雙胞胎們看到同樣的圖片再次出現於螢幕上時,他們會按下電腦按鍵。同時,還會使用功能性磁振造影 (fMRI,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掃描他們的腦部。

測驗期間的腦部掃描資料顯示,當雙胞胎們回想臉部與地點時,同卵雙胞胎的腦部活動參數比異卵雙包胎來得更為相似,不過在物體與虛構的單字方面就沒有這樣的情形。

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 Thad Polk 博士的研究團隊在Neuroscience 期刊上提出 「演化可能已經將辨識臉孔與地點的能力刻劃在我們的基因上。」

 

 

關於本文

  • 新聞來源:WebMed
  • 新聞標題:Never Forget a Face? Thank Your Genes
  • 文獻來源:Polk, T.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Dec. 19, 2007; vol 27: pp 13921-13925. News release, Society for Neuroscience.
  • 整理編譯:Sidney

2007年8月30日 星期四

人們比較容易記住不好的回憶

 

負面回憶比快樂回憶要來得鮮明深刻

 

一般來說,大部分的人能確切地記住它們所經歷的悲慘經歷,但卻很難記得生日或是周年紀念日,現在可能有個很好的理由可以來解釋人類的記憶為何會有這樣的差異存在。

原來呀人們比較容易記住不好的時刻是出自於天性。

新的研究指出我們比較容易回想起不好的回憶,而且記得比快樂的回憶要來得清楚,會有這樣的不同也許是演化所致。

像是恐懼還有悲傷等負面情緒會觸發腦中與記憶有關部位的活動增加。這些情緒上地可能激烈反應記憶會比快樂或是一般記憶更容易記住細節,不過這些記憶也可能會扭曲失真。

舉例來說,槍擊現場目擊者常會對槍有深刻的印象,但他們可能不記得週遭的詳細情形。

波士頓大學 Elizabeth Kensinger 表示:「以進化角度來看上這些好處是合理的,把注意力集中於可能具有潛在威脅的資訊上。」

 

研究者使用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 研究當人們遇到負面事件時刺激腦部情緒處理區域(orbitofrontal cortexamygdala)活動的情形。

這些掌管情緒地中心越是被事件所活化,人們就越是容易記住與情緒方面有關的特定細節,像是槍擊現場目擊者會特別注意槍的細節,因此可能較不會去記住平凡的細節,像是街道名稱。

研究者說保留不好回憶的技巧可能在演化策略中已經逐步形成,藉此讓我們能面對對生有有威脅或是負面的事件。

他們說為了幫助了解創傷後壓力症侯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與了解目擊證人證詞的可信度,還需要有更多的研究了解我們是如何記住不好的記憶。

 

 

  • 新聞來源:WebMed
  • 新聞標題:Bad Memories Easier to Remember
  • 文獻出處:Kensinger, E.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August 2007; vol 16: 213-218. News release, 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
  • 編譯整理:Sidney

2007年8月21日 星期二

為何少女喜歡粉紅色? 這跟演化有關係的啦~

女孩子會將目光停駐於粉紅色的區域
圖片來源:stock.xchng

 

女孩喜愛粉紅色很可能是由演化的理由發展而來,而不是單純地只是對 fuchsia (詳細介紹 Wikipedia)這個顏色的喜好。

新研究證實男女天生就對顏色有偏好。不管是男還是女均喜歡藍色,不過相較於男性,女性偏好較紅或較 pinkish shade of blue。

研究者說偏愛粉紅色可能是因為在過去女性擔任採集者的角色所演化而來,這項能力讓她們在一片樹海中挑選出紅色、成熟的果實。

英國紐卡斯爾大學(Newcastle University)的研究者 Anya Hurlbert 在這篇新聞發表的時候說:「演化可能已經驅使雌性偏好淡紅色---淡紅色水果、看起來健康、紅潤的臉。文化也許會促使與增加這項天生的雌性偏好。」

在這個研究裡,研究人員要求200人以上的成人年快速地從電腦螢幕所顯示出的一對舉行色彩裡挑選出偏好色彩。

儘管男女都篇好比較起來較藍的顏色,但研究指出女性在色環的紅色部份會停止選擇。

研究者發現女性會特別地偏好色譜中紅紫色的區域,而男性則偏好藍綠色區越。

 

Munsell color system
圖片來源:Wikipedia

 

研究者表示下一個階段將會測試嬰兒對顏色的偏好,看看「天生」與「後天」因素對顏色喜好是否有影響存在。

至於為何男女兩性對藍色有一致的偏好呢?

研究人員依然用演化的觀點來推測,清澈的藍天意味著好天氣;清澈的藍色也代表著好的水源。

 

 

  • 新聞來源:WebMed
  • 新聞標題:Why Girls Prefer Pink
  • 文獻來源:Hurlbert, A. Current Biology, Aug. 21, 2007: pp R623-625. News release, Cell Press.
  • 編譯整理:Sidney